亚健康预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中介机
TUhjnbcbe - 2022/6/20 15:15:00
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年第1期

专题导读

自年9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1号)这一旨在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标志性文件发布以来,我国社会各界关于“体教融合”议题的探讨持续升温。然而,在与日俱增的文化课业压力下,如何平衡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使得体育不仅仅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更是学业成绩提升的推进器,此应是弥合体教分离、实现体教融合*策目标的底层逻辑。基于此,本刊围绕“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文化学习吗?——来自脑科学与追踪数据的证据”这一主题,刊发了周成林等的《从脑科学诠释体育运动提升学习效益的理论与实践》和张云亮等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2篇论文,分别从脑科学研究和大样本追踪调查数据层面证明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学机制,以及青少年提升文化学习表现的适宜运动剂量关系。

其中,《从脑科学诠释体育运动提升学习效益的理论与实践》一文揭示了体育运动提升大脑功能效益的科学依据:体育运动可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脑细胞活性、改善大脑结构,从而提高注意力、改善认知功能、缓解压力等;有氧运动和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在提高记忆能力、感知-运动协调、动作预期和执行功能等高级认知功能方面效果显著;体育运动在促进感觉运动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同时,提升运动学习相关的认知能力,是促进青少年大脑发育、提高学习效益的关键途径之一。在运动剂量方面,为维持体育运动提升大脑功能效益,青少年需每天累积至少60min、每次持续20~30min、每周≥3d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一文通过2期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全国个样本的追踪数据,采用面板分层线性模型对体育锻炼是否影响青少年不同学科的学业表现及其中介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每天的体育锻炼投入时间对其学业表现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效应,每天体育锻炼时间45.6min对学生文化课平均成绩的提升作用最大。即并非体育锻炼时间最多或极力压缩体育锻炼时间对青少年学业表现收益最大,反而是每天坚持合适剂量运动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促进效应最优。同时,心理健康因子、同学积极行为、同学关系、对自己未来的信心是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文化课成绩的重要中介机制。即体育锻炼有效拓展了青少年的同学交往,增加了彼此的信息交流与互动,降低了消极情绪,强化了互帮互助的利他行为,同时培养了青少年学业积极行为的数量,这些机制因素显著提升了青少年的学业表现。

以上研究结果不仅破解了应试教育环境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体育运动与文化学习冲突”悖论,也为青少年获取最佳文化学习效益提供了适宜的运动剂量参考,更为落实体教融合*策、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证据支持。

第一作者简介

张云亮,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分层、社会资本、家庭消费。近3年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社会》《财经研究》《青年研究》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

通信作者简介

柳建坤,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教育不平等、社会治理、家庭创业。近3年在《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社会》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省部级课题1项,连续多次荣获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本文引用格式

张云亮,柳建坤,何晓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5(1):29-40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的实证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和健康是个体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阶段。然而,在中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学校的教学多在围绕升学的“指挥棒”运转。学业表现和体育锻炼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矛盾关系之中,文化课在学校教学内容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校方、家长和学生本人往往担心在非文化课上的投入会影响学业表现,因而压缩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等问题。那么,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表现有何影响?这些影响存在怎样的中介机制?这是本文探讨的两大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大致可分为“积极效应说”“消极效应说”“无关说”等。然而,国外研究的社会背景不同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国情,在当前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情况下,教育事业的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依然存在,国外学者的理论解释在中国是否适用值得商榷。此外,在分析数据层面,学者们基本以神经医学、脑科学等方面的医疗数据、横向调查数据或实验数据为主,分析数据以小样本为主,因此不具有全国代表性,所得结论仅适用于特定地区。在实证方法层面,多数研究结论建立在体育锻炼与学业表现的相关关系之上,但这并不能证明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即使有学者使用短期运动干预进行研究,但仍缺乏通过长期追踪数据所得的因果关系证据。在具体作用机制的探讨方面,多数研究者关于体育锻炼影响学业表现机制的考察比较单一。事实上,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学业表现的机制十分复杂。例如,国外研究者提出了1个由肥胖等体质因素、睡眠质量等健康因素、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因素构成的多种可能机制并存的理论模型。蒋莹等首次将认知机制、社会心理机制、神经生理机制等三大机制整合到1个分析框架内,并对体育锻炼影响儿童学业表现的多层作用机制进行解释。但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机制探讨还不充分,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学业表现的中介机制也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揭示。

基于此,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EducationPanelSurvey,CEPS)数据,采用面板分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LinearModel,HLM)对体育锻炼是否影响青少年不同学科的学业表现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多种中介机制。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创新之处在于:①以往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存在样本规模小、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且以横向调查数据居多,相比之下,本文所使用的CEPS的2期数据,具有较好的全国代表性,且追踪数据可反映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和学校的信息变化,因此,可获得相对更为可靠的结论,进一步补充学界关于中国情境下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业表现关系的研究。②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学业表现的中介渠道研究相对单一,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SEM)和KHB法(年由Karlson、Holm和Breen提出),首次从生理、心理健康等自然发展属性和同学关系、同伴效应等社会建构属性2个层面检验了体育锻炼影响青少年学业表现的中介路径。这不仅丰富了现有关于体育锻炼与学业表现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也为完善体教融合*策、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了证据支持。

2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2.1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关系研究

体育与身体、教育获得的关系是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

1
查看完整版本: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中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