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预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体验式医疗器械销售乱象剖析与治理实践探讨
TUhjnbcbe - 2022/5/31 15:46:00

涉医疗器械体验式销售,一般是指通过现场“免费体验”的方式,让消费者先体验感受,从而吸引其购买产品的营销方式,部分行业从业者称之为“体销”。

然而,涉医疗器械体验式销售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消费者和社会危害巨大,对此,亟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以加强治理,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涉医疗器械体验式销售,一般是指通过现场“免费体验”的方式,让消费者先体验感受,从而吸引其购买产品的营销方式,部分行业从业者称之为“体销”。这些经营者常以发放鸡蛋、纸巾等小礼品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到店体验所谓的医用器械,通过现场宣讲、播放视频等向在场消费者灌输其产品效果,最终达成销售目的。然而,涉医疗器械体验式销售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消费者和社会危害巨大,对此,亟需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以加强治理,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问题剖析及可能存在的危害

从产品属性来看,这类体验产品安全有效存疑。常见体验产品有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如高电位治疗仪、远红外治疗仪、温热理疗仪(床)、脉冲(低频)治疗仪、经络通治疗仪、磁疗仪等,具有合法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往往标注有注册证号,对某一类老年人群中常见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等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产品说明书中也载明了相应的注意事项和禁忌,产品基本安全性能能够得到保障。但是,也有一些体验产品没有标示为医疗器械,却宣称具有医用功效,譬如所谓的“场能健康器”,本身没有取得医疗器械注册批准,但在其产品说明书或宣传页中宣称具有通气活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慢性病、亚健康体质者身体保养、日常保健。这类产品究竟作用机理如何,宣称功效能否实现,安全性是否可靠,都是未知数。当这类产品与“免费体验”的营销方式结合在一起,涉及的又大多为社会敏感度高的老年人群,就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从广告宣称来看,虚假违法宣传问题严重。就医疗器械广告而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以经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器械说明书为准,不得含有虚假、夸大、误导性的内容。但是,这些“体销”店内往往张贴有“十大创新品牌”“十大健康产品”等各种奖项、证书,以及各类专利、发明创造等证书、证件,用于提升其产品或者公司的形象,这些奖项、证书大多为一些非法社会组织团体署名颁发,属于虚假荣誉。店内往往还会张贴一些人体经脉图,相关疾病治疗的说明等虚假广告,以及一些带有署名的虚假锦旗,用以吸引消费者购买。在消费者体验医疗器械期间,经营者常进行PPT讲解或播放与产品相关的视频资料,对消费者灌输其产品“对身体好”“能治各类疾病”等思想。不少老年消费者在经营者每天的洗脑式宣传中被误导,对其产品功效深信不疑,从而花高价购买。一些不法分子为销售产品,甚至将产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改成“疾病好转的表现”,严重误导消费者,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从经营行为来看,这类体验产品趋向隐蔽以逃避监管执法。经过近几年执法部门的严格执法,一些发达主城区的医疗器械“体销”店呈减少趋势。目前,这类店铺正逐步从发达的主城区撤离,向城郊、乡镇、农村转移,其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也变得更加隐蔽。医疗器械“体销”店明目张胆地印制虚假广告、虚假宣传资料,宣传其产品“包治百病”的情况已不多见,在其店铺内部已较少能找到直接证明其虚假宣传的证据。现从事“体销”的经营者常通过PPT、视频资料介绍养生或疾病预防等知识,再口头虚假宣传其产品功效来误导消费者。他们往往在体验或宣讲时限定人员进入,现场尽量不留下相关违法记录和宣传资料,也无任何销售记录。每当执法人员进入检查时,这些经营者立马转换讲解内容,甚至拒不配合检查,给执法取证带来较大难度。

从消费结果来看,“体销”引发家庭矛盾、社会纠纷。“体销”店的一些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此类产品的受众大多为老年人,其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在多次听完讲座后极易被洗脑,再加上一些家庭对老年人关心不足,老年生活的空虚和对疾病的担忧,让他们对到店体验特别积极,给不法经营者留下“洗脑”的机会。店内的经营者对前来体验的老年人嘘寒问暖,极其热情,老年人在多次到店体验后容易对经营者产生盲目信任,即便原先只抱着“试试不买”的心态,最终也会不自觉地掏了腰包,甚至不顾家人反对,偷偷购买产品,由此容易引发家庭矛盾、消费投诉和社会纠纷。

多措并举强化体验式销售治理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医疗器械知识科普。通过张贴宣传标语、运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体验式医疗器械销售乱象剖析与治理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