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当今的药典里,随便查查哪种草药,上面都会标有明确的化学成分构成,有些会告诉你某个药为什么能治某种病,就是因为它里面含有某些化学成分在起作用。似乎只有这样描述,中药才更规范,更科学。为什么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之久的中医药,会被现代中医药引领到纯化学分析的迷途上来?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中国从清末开始不断被外强入侵,屡战屡败后开始反省自身科技的落后。而随着西方启蒙文化的输入,我们开始怀疑和审视自身文化的卑微,以至逐渐否定自身,最终完全迷失自我。对于西方先进技术由最初艳羡,到随后的崇拜,再到现代的迷信。尤其是在中医药领域,更是全盘照搬西方所谓先进发展模式,医院校出来的学生,相当大一部分也几乎是数典忘祖。他们对传统中医药,不屑一顾,完全是一副中医假洋*子的嘴脸!指望这些人,将中医传承并光大,无异于痴人说梦!中医对于药物的认识不是内在成分,而是在于药物的“四气五味”,在于药物的产地是否“道地”,在于药物的采收季节是否“合时宜”。唐·孙思邈强调“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不知采集时节……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金.李东垣:“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可见,中医治病靠的是中药的四气五味,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寒凉偏性,而不是现代医学所强调的纯粹化学成分
当你明白了中医对于药物内在逻辑的理解,其实很多食材你都可以自己拿来调理身体。比如黑豆色黑所以入肾,这是用色来判断归经。甲鱼生活在池塘里动作缓慢,所以寒凉,这是通过它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来判断。但同样是生活在池塘里的小虾,却是性温的。这就是差异就是细节,正是无数的类似差异与细节,让中医博大精深而又丰富多彩!
因此说如果你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你就远离了中医对于药物的认知,中医用药是利用药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身体各个脏器的阴阳平衡,而不是利用药物的内在化学成分。如果你研究出哪个成分起到了治病作用,恭喜你又为西医开发出了新药。因为这个药对于真正的中医来说,没有用。真中医不知道怎么去用这种药。因为没人知道它的成分、温凉寒热及归经。
中医有句话叫做“是药三分*”。而对于中药的*性,世人普遍存在错误理解,导致现代中药研究中,把重点放到去除其“*性”,保留其“药性”,而不是放到疗效上。殊不知,恰恰是中药偏性(*性)的存在,才使中药具有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十分严谨的规划了不同产地,同种药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中药的地域性充分显示了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精华所在。
所以,中药药性对于地域,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的严重依赖性,也导致了其药理化学研究的困难。因此,一些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空间来研究一种药物或者区区几种药物的药理,就偏离了方向,是一种浪费。因为你仅仅对与药效相关的主要成分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影响,仍然难以摆脱中药的“副作用”。
比如蝎子有*,谁都害怕。可是中医却利用它的*性来息风止痉,用以治疗惊风和中风,效果还非常好。蝎子的*性正是它的疗效所在,你把它的*性剔除,它只是一种昆虫躯壳,毫无价值。当然,你如果不懂中医胡乱下药,中*也是必然的。自古,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以目前所谓科学的标尺,还很难测量有着几千历史的中医中药的深度。
例如麻*,温辛而苦,归肺、膀胱经。其功效是:开腠理散风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是当你用工业手段从麻*中提取出麻*素后,它的功效就与麻*迥然不同了。麻*素是拟肾上腺素药物,有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如果再用它来治疗风寒表证,显然已功效不再。再例如青蒿,其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功效为清热解*、除骨蒸、截疟。
而青蒿的提取物青蒿素尽管是目前国际公认治疗疟疾效果最好的药物,但是青蒿素已经是几乎无味无嗅的晶状体,性味归经已经发生了改变。
一种中药本身就是某些不同成分的复合载体,其功效取决于它的主要成分,同时它的复合成分也对功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我们说麻*与青蒿是中药,大家很容易理解。因为它们都是多种复合成分的载体,它们都要经过古法炮制,它们有着完整的性味归经属性。麻*素和青蒿素就不再是中药,很多人就不理解。它们虽然同样具有疗效,但不再是多种复合成分的载体,不可能再按古法炮制,也没有了性味归经属性。所以,麻*素和青蒿素只能是工业合成制品而归类于西药。所以当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奖,人们对青蒿素是中医成果还是西医成果争论不休时,一个理智的中医人便不会介入其中。无论青蒿素是中药方式提取,还是西药方法合成,都是古老中医学的骄傲,它的归属已经不那么重要。
中医药所以有效,源于医生和药物叠加释放的无形层面的“气场”和“信息场”,而不是“化学成分”。比如,石膏的化学成分里没有一个成分是可以退热的。再比如,白芷的化学成分会导致人体变黑,但实际上古代后宫佳丽们都在用白芷来美容。
现在市面上学院派出来的中医,有几个真的会望闻问切呢?真正的中医,一定是严格区分病人的寒热虚实,然后根据药物四气五味来与之匹配用药;现代八股中医是什么?是根据症状来用药,这是典型的西医思维。为什么中医没落?西医无法让中医没落,能让中医灭亡的只有中医自己!
一个好的中医需要考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综合数据,不是简单的点对点的思维。如果你能整合这些参数,最终区分清楚病人的寒热虚实,再将中药的四气五味和人体的偏性一一对应,疗效一定错不了!这和经验医学有关系吗?虽然有经验的医生比没有经验的医生心气更稳,但我认为年轻中医,只要掌握了这套思维模式,比八股老中医的治愈率也不会更差!
有句话,我很想对中医人讲:如果你真的喜欢中医,想要弘扬中医,那么请先从自己做起:放下抖音和王者荣耀,远离那些让你玩物丧志的女主播,静下心来去读几本中医典籍,吃透精髓。不要只是短视地盯着钱,你挣钱的日子在后头。中医认识世界的层次在神与气,当然,这需要能量的关照!中医人,加油!
错误认知一:中医是实践医学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实践医学,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错误!中医绝不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就像万有引力一直存在只有牛顿发现了一样,你能说万有引力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发现的吗?中医理论从一出现就是一套严谨的系统化理论,你能想象阴阳五行理论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总结出来的吗?阴阳五行理论是极具抽象化地对物质世界的分类划分。实践不可能产生对于宏观世界的分类和本质认知,实践只可能对于一个局部的具体事务产生不断的经验积累。因为对于每个普通个体来说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很难完成对于整体世界的认知,如果是后人对前人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那么就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且一代一代不能间断。这个时间可能会远远超越人类存在的历史。况且人类出现文字不过是几千年的历史,早期文字又是极其简单,很难实现对于每个人的经验通过文字传承给后代,因此后代归纳前人经验也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说中医不是一点一点的经验积累的产物,如果是经验积累那么中医应该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医学,且后人一定会超越前人。但是中医却显然不是这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就有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扁鹊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医家。而后的两千多年中医的发展从来没有超越当时的理论体系,如果是经验积累为什么后人两千多年实践积累不但不能丰富完善中医理论反而却丢失了很多中医技能,这只能说明中医的理论体系是非常严谨和完美的。
我们的中医从一开始就是和道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它是对世界和人体的整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就像没有人会认为我们当今世界上存在的几大宗教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道家思想也一样不是人民创造的,它是千古奇人老子所说。道家思想和中医理论本来就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去看看真正有修行的道士谁不懂医?而中国历史上的大医哪个不是精通道学?
中医的本质是哲学思想体系,所以一出现就是完美严谨的理论,它不像现代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实践总结。把中医说成是实践医学这是对中医的错误认知,会导致当代人对中医理论产生怀疑的态度。在汉墓出土之前,很多医家使用经方往往感觉效果不佳,就产生了对于经方的怀疑,岂不知由于历史朝代的演变计量单位有了很大误差,所以造成经方效果不好。后来在汉墓中发现当时了当时的计量工具,我们才换算出正确的使用剂量。这时我们发现经方如此神效。所以说我们不要轻易去怀疑我们中医中药的神奇!
错误认知二:中药成分研究
你去看看当今的药典里,随便查查哪种草药上面都会有明确的化学成分构成,有些会告诉你这个药为什么能治某病,就是因为里面含有哪个化学成分起的作用。这样看似乎我们的中药更规范了,更科学了,好像是找到了能够治病的原因了,真是这样吗?其实这是误入歧途。
为什么我们现在对于中医药的发展会导向化学成分的研究上呢?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从清末开始不断地被外强入侵,我们屡战屡败后开始反省到挨打的原因是我们自身的科技落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我们开始怀疑自身的文化,对于西方的先进技术产生了盲目崇拜,进而否定自身文化,开始照搬学习西方的所谓先进思想。
我们近代的学校体制都是照搬的西方教育体系,我们学习的科目也是照搬人家的理论,所以那些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们脑子里都是西方的思维定势,他们根本就不再相信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先人留下的都是糟粕,没有科学精神。而西方的科学才是严谨的可靠的。在这样的理医院校必然会按照西方的思维模式去搞他们认为的实证研究。他们总在思考是什么成分起到了治病的作用,因此就会去分析那些化学成分。而他们根本不清楚中医治病用药是在调节人体的各项平衡。
中医对于药物的认识不是内在成分,而是观察药物的形、色、气、味而对药物进行性味归经的分类,所以在中医眼里世上万物皆可入药。你平时吃的五谷杂粮肉禽蛋奶各种蔬菜以及你做饭用的各种调味料在中医看来都是治病良药。
当你明白中医对于药物理解的内在逻辑,其实很多食材你都可以自己拿来调理身体。比如黑豆色黑所以一定入肾,这是用色来判断归经。甲鱼生活在池塘里动作缓慢,所以性寒凉,这是通过它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判断出的性。但同样是生活在池塘里的小虾它却性温,你能想出这又是为什么吗?你可以把你的理解在下面留言。
因此说如果你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你就远离的中医对于药物的认知,中医用药是利用药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身体各个脏器的阴阳平衡,而不是利用药物的内在化学成分。如果你研究出哪个成分起到了治病作用,恭喜你又为西医开发出了新药。因为这个药对于真正的中医来说根本没用。真正的中医也不知道怎么去用这种药。因为没人知道这个成分的温凉寒热及归经。
虽然中医在我国已经源远流长,但是对于中医养生来说,绝大多数人还是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的。下面对这些误区给大家一一解释。
误区一: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误区二:中药疗效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
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
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误区三:西医治疗不好的才找中医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
例如糖尿病,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误区四: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防病治病,用以促进病体康复。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成人,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误区五: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
中医养生在于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现代人压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规律,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讲,养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养生的几个误区是大部分人都容易理解错的,所以通过上面的解释,让大家对中医养生有个全面的了解。
凡是做事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把事情做好。
学中医也是这样,没有正确的观念,学不好甚至学不会。
遇秋的医论文章,一般是针对最近出现比较多的问题而论述。前两天的文章,看评论,有好几个看起来很对,其实是错误的观点,值得说一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