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治未病”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其思维及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自《*帝内经》提出“治未病”概念,经张仲景《金匮要略》进一步诠释细化后,中医“治未病”理念逐渐深入发展,成为中医养生领域的重要理论支撑。尤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剧,生存压力的增加,食品、水源、空气污染等因素的干扰,追求健康的生活,以体现“防重于治”思想的“治未病”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已在现代预防医学中渗透、融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说皇帝中的长寿者,非乾隆莫属。他活了80多岁,在位60多年,他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答案是,常吃大*。乾隆皇帝吃少量大*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推陈致新”的功用。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而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正如苏轼《养老篇》中说:“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其中“软蒸饭,烂煮肉”是指老年人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温羹汤”中的“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
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运动锻炼可增强机体机能。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改善偏颇体质的目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前,运动锻炼就已经成为强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后汉名医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不同的禽兽的动作,根据意守的部位不同,达到强壮不同脏器的作用。意守可以使精神宁静,神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行可以强筋骨,利关节。
现代社会进步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坐在办公室里办公,而久坐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是很大的。近代研究表明,久坐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如久坐不动则血液循环减缓,日久则会使心脏功能衰退;久坐缺乏全身运动,会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日久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脘腹饱胀等症状;久坐颈肩腰背持续保持固定姿势,椎间盘和棘间韧带长时间处于一种紧张僵持状态,会导致颈肩腰背僵硬酸痛。因此,进行适当运动,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必须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养生还包括勤动脑。纵观中国年,历史上的长寿者都是勤于思考的人。孔子在当时人均寿命20多岁的时候活到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当时人均寿命27岁的情况下活了岁。在古今中外的长寿者中,科学家、书画家、棋手占了多数,这些人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当然,多用脑很重要,但也要适度。
运动养生可掌握如下原则和方法:
积极主动,兴趣广泛。在运动锻炼时,要保持心情舒畅,自觉主动、积极愉快地长期参加锻炼。对运动兴趣的培养是形成运动习惯的关键。
总之,“治未病”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防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导。
“大健康助手,每天分享大健康好文,美图及有用的小视频;实时提供大健康行业利好新闻,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