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预防医学
广州中医院成立于年,建院之初便广招贤士,汇集岭南各学科名医,形成中医药人才优势。医院秉持经典,注重实践,坚持以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在临床实践中提炼学术命题,结合理论研究,寻求解决疑难的方法,造福岭南民众。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医院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了学科为纲、专科为领的鲜明发展脉络,几代人的积累和建树,医院传承与发展并重的新局面。
建院至今,医院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学科群,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项下二级学科8个,重点学科带头人6人;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广东省重点学科2个。
医院学科建设注重经典传承、理论结合实践、基础归于临床,在学术研究方面坚持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科研究方向,鼓励百花齐放,塑造专科特色,在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均有突出成果,曾先后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逾50项,医院中堪称翘楚,培育了一大批在中医药学术界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带头人。学科总体建设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中医预防医学
一、历史沿革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与思维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治未病”理论的提出正是源于先秦预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其首次见于《*帝内经》,后各代医家都阐述了对其的看法,如华佗创建五禽戏、葛洪提出精神心理养生、孙思邈列出食疗食物,运动、情志、食疗保健,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随着当今“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预防医学越来越得到重视,医学界陆续从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中医预防学的雏形逐渐形成。而全国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的陆续建立,更是给中医预防学提供了医教研的基地。我院年被评为广东省治未病试点单位,本学科始终将“治未病”的推广作为目标,不断的引进优秀人才和师资,购入先进设备,完善管理制度,扩展教学、临床空间,合理整合全院优势资源,学科影响力不断扩大。各学科理论的结合,老专家的反复实践证明,中医预防医学已成为新世纪的一门重要学科。
二、学科优势与特色
我们学科虽然发展起步晚,但是凭借广州中医药大学及一附院的深厚而优良的文化积淀,在省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广东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中表现突出,成功举办多次全国治未病学术会议,年中医预防医学成为国家局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建设单位,年治未病科获准成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资金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医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们,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并多次在大会中发言,多篇论文在学术大会中参评,发表论文在SCI中被多次收录。我科开展了中医体检、四季养生调理门诊、治未病门诊、膏方、针灸、推拿等多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凝聚岭南中医药特色,体检量、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大,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我科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中医“治未病”为主干,心血管疾病、脾胃疾病、糖尿病、肿瘤预防保健和亚健康状态为分支的研究理念。突出中医“治未病”为的思想和方法,以冼绍祥教授、刘凤斌教授、彭万年教授、林丽珠教授和陈瑞芳教授等为各专业方向学术带头人,在各自专长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突出岭南中医特色,取得了不少成绩。
三、获得的成果与奖励
冼绍祥,“非医攻博”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年
冼绍祥,心血瘀阻证诊断客观化及其本质的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年
林丽珠,中医药改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年
刘凤斌,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及其应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年
林丽珠,《中医肿瘤食疗学》评为广州市第二届优秀科普作品,年
陈瑞芳,《中医体质理论在糖尿病一级预防中的理论研究》一文,在中国健康管理科技发展论坛暨广东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体检医学学术会议被评为优秀论文,年。
四、人才队伍建设
1、学科带头人介绍
陈瑞芳,女,广东潮洲市人,年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中医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治未病指导中心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成员,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对象等。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孙光荣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陈纪藩教授和广东省名老中医劳绍贤教授。
陈瑞芳教授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及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多年来致力于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推广,主要从事中医预防保健、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的研究,曾先后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负责省级课题3个,并在核心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在研究生教育上,重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推广和临床结合,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为中医治未病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
陈瑞芳教授还在多个学术团体担任职务,现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体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女性健康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医冬病夏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等。在治未病领域具有很好的学术影响力。
2、人才梯队情况
本学科主要参与建设的人员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或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人,初级技术职称人员11人,其他辅助人员36人。冼绍祥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陈瑞芳教授、刘凤斌教授、林丽珠教授、彭万年教授作为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共同指导我科学术发展方向,培养了不少学科骨干,形成了稳定的、良好的学术发展队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