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睡眠时间减少、压力徒增,在人到中年之后身体各种“小毛病”接踵而至,小如腰酸背痛、失眠耳鸣,大到头痛中风、心血管疾病一直困扰着我们。
为此,广东校友会大健康俱乐部12月2日特别举办第10期健康沙龙,有医院大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陈秀华教授?为大家带来《治未病与经络养生》的知识讲座与现场实践。
陈秀华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人事部“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岭南陈氏针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医教研工作28年,致力于痛症、皮肤病、妇科病、失眠焦虑和亚健康领域研究,擅长岭南陈氏针法等针砭灸药治疗中风脑瘫、神经性耳鸣、视神经萎缩、特应性皮炎等疑难杂症。
陈秀华主任授课
活动授课环节,陈秀华主任围绕: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意义、中医治未病与经络养生、中医治未病与体质辨识、体质辨识与传统干预四个主要方向展开。
陈秀华主任简要的向在座校友们介绍了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早在《*帝内经》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到了唐代,大医家、药王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工医未病之病,中工医欲病之病,下工医已病之病”。
对于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陈秀华主任主任谈到:世界卫生组织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了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这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同时,中医治未病与经络及个人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经络作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先天性遗传因素和后天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相对稳定的特性。
现场交流飞针体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南陈氏针法”体系,包含飞针法、分级补泻法和导气法,具有进针快、痛感小、手法轻、得气快、补泻灵、针具细等特点,符合岭南人群体质要求,目前已成为我国针灸学术流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根据人的体质类型9大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陈秀华主任通过“岭南陈氏针法”现场为校友针灸治疗,校友肩膀疲劳酸痛的现象得到明显缓解。
在现场交流环节,校友们根据自身情况与陈秀华主任展开热烈交流,活动尾声陈秀华主任与到场校友一齐合影留念。广东校友会大健康俱乐部今后会将更多健康类活动与讲座,欢迎更多校友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