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一部划时代的医学经典横空出世,它就是《*帝内经》。
《*帝内经》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悉人事,理通三才,道贯古今。尤其对人体生命之描述,透辟恢宏,洞幽阐微,披示天人相应之奥,曲尽方术愈疾之秘。不唯拯黎元于羸弱,亦可跻万民于寿域。诚如《汉书·艺文志》所言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帝内经》诚医书万世不祧之元祖,医家千秋宗奉之圭臬。
道是事物内部存在的永恒规律,医道就是医学的规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系辞》)《*帝内经》载述医道,是中医学的理论渊源。凡是执业医生,精通《*帝内经》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读通《*帝内经》并能运用到临床是医生的第一要务。圣人把道运用到医学领域解读医学叫做医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理解岐*之道是医学的根本原则、规律意向。明确每一个词、概念、术语、病名的含义,这些关键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要读懂《*帝内经》就不是很困难的事了,读起来如饮甘露、醇醪,渗人心脾,如步神仙境界。《*帝内经》不是神秘的无字天书,只是一部正确的医学理论的书,只有紧记才能指导临床而运用自如。
天地一气,万物一理。“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元纪大论》)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这中,人之居也。”人是大自然气的运动产生,人在天气气交之中,人的气息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的每个细胞都具有与大自然相类的性质,人体内气的活动,只能理解而看不见,所以古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悉人事,比类大自然的变化活动讯息,洞悉人体气的活动,生理、病因、病理、治疗、用药、养生、预防的一般规律意向,精通天道,然后及于医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系辞》)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国医大师金世元:中医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中医的基础理论书籍就是《*帝内经》。
国医大师朱良春:内经是年前的经典著作。
国医大师刘柏龄:现在有好多医学医理都是从内经里发展出来的。
国医大师李今庸:*帝内经现在是一百六十二篇,一本《素问》、一本《灵枢》。《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
国医大师王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来说,它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讲生理的,比如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包括讲治疗的、讲五阴六气的。所以它的内容就是包括了中医的整个的一个方面。
国医大师李振华:内经一篇文章是《阴阳应象大论》,应象就是这个象,就是讲象思维的,象思维非常重要,什么叫象?
国医大师王琦:它理论有这么两个概念,一个叫物象、一个叫意象。物象就是一切事物所表达的这种状态或现象,意象是他心理通过理性思考以后,产生的对这个象的认知。
我们接触到一个生命个体,你的语言,你坐下来畏畏颤颤,你在不断地擦汗,我还没看你这个病,首先你进来以后给了我这些东西,我也能判断这个人是一个虚象。这些象的本身,它是通过不同的部位,来反映你的不同的方面的问题。
比如中医切脉,它叫脉象。它不是数脉搏的次数,你一分钟多少次,那叫脉搏对吧。他就讲了这个脉悬、脉沉、脉滑、脉短,你这个脉悬了,然后你这个肝气就是你紧张的表现。脉滑比如说你这个痰湿的人,他就是痰湿内热,他就容易是一个滑脉。脉沉可能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因为脉包鼓动无力了,所以它就变成了一个气短气虚了那一个脉象,或者他大出血以后,他就出现了脉沉了。
所以有诸内必形于外,你内在的东西必能表达在你的外部。所以中医的望闻问切,它就是通过收集这种象来判断。
国医大师朱良春:到现在,我们对内经所掌握的只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真正的还有很多的内涵没有被发掘,我希望我们中医界的同道,特别是青年、中年的同志,要回归中医,要落实到经典基础上,来回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这样子我们的中医的前途,十分辉煌。
01前言国医大师金世元:现在有些人就是为了事业,加班加点、不讲究时候,把生活都给弄乱了,本末倒置了,所以说是弄的身体不好。现在医学叫亚健康,你说有病没病,你说没病,他又一点精神没有,身体尽是毛病。你说有病又检查不出来。所以说人得正常。
国医大师郭诚杰: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中医在内经里讲了很多养生、保健、饮食方面的东西,所以到现在看来它还非常有用。
02内经养生原则之生活起居篇国医大师金世元:我记得《*帝内经》有这么一段记载,它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法于阴阳说这一个人不能违背生活的规律;和于术数,你得根据季节来变化;饮食有节,多好的东西不能过量;起居有常,根据四时变化情况按时作息;不妄作劳,就告诉你工作得有一定限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03内经养生原则之饮食结构篇国医大师金世元:《*帝内经》还关于这饮食有要求,它说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谷为养就告诉你,五谷杂粮,不要偏吃太多精米白面,差不多每周至少吃两顿糙粮,蒸窝头也好、小米饭也好,最好的是杂食。五畜为益,畜就是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都是补养的,但是不能多用。五果为助,这果子再好,它是助消化的,它不是主食。五菜为充,菜它有一定营养,但是它是调理肠胃的,你能够保证你吃的进去,排泄的出来,没菜不成。
国医大师王琦:如果你失去了饮食的均衡性,它也是一个不养生的观点,所以那个时候就是用现在的来说,你的生活方式、你的饮食结构是一个什么状态,对于五畜、五果、五谷怎么样来搭配,达到了他的一个食物链的均衡,强调了这些方面的问题。
04内经养生原则之精神调息篇国医大师王琦:《*帝内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精神的调息。这个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养生观,它就主张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话讲的就是说,我们在人的精神调息上,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来讲,你的内心聚精全神的时候,你就能够获得这种心理的平衡,如果你过于耗神,你就会失去了平衡,所以形与神之间是一个互相的关系,所以它特别强调你养神、聚精全神。其实我们养生观实际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心理的调节如果你精神层面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你肯定这个养生是最重要的缺失。
05为何要弘扬与发展《*帝内经》国医大师王琦:在那个年代能有这先进的思想,我们现在所说的问题没有超越它这些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养生观点就形成了一个指导性的原则。
国医大师郭诚杰:所以中医这个概念永远能传承下去,就是因为人的活动、生活规律、起居条件,这些用大的原则,再过若干年后还依然会用。它是从大自然这种规律总结,也是从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所以中医伟大之处就在这一点上,它既是创造一种规律,又发展一种规律,同时它这个理论基础很完备。
国医大师朱良春:你像内经里有很多东西,有时一句话,有时几个字,就是一个课题,就是一篇大文章所以经典著作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国医大师王琦:当然我们今天来说研究《*帝内经》,不是在文献上研究,而是从实践中来探索,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实践,比如说治未病。那个时候提出来上工治未病,我们今天强调的中医治未病,成为国家的意志、成为国家的战略,这就是《*帝内经》的思想,成为我们今天社会的一个指导实践。如果说刚才说的那些是一个个体化的养成,那么治未病就是一个群体的乃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于全球范围内都应该全面的推广治未病的这样一种思想。所以我们今天想想《*帝内经》作为经典著作来讲,它的真理的持久性穿越时空,超越那个年代的所有提出来的观点,延绵到现在,然后得到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觉得研究*帝内经乃至于发展、弘扬,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