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又到了,是不是想到“我”了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中医认为阴盛则寒,所谓冬病,就是在冬季受寒所导致的疾病,总体属性为阴寒内盛,或者素体阳虚,容易受寒,尤其在冬季寒冷季节,容易发病或者加重,比如目前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这些疾病是一种寒性疾病,总的治疗原则就是用温阳的方法来治疗。之所以在冬季容易发病或加重是由于两阴相加则内寒更盛,所以在冬季疾病表现相对较重,治疗困难,容易反复不易治愈。而在夏季,自然界的阳气旺盛,“天人合一”,所以人体的阳气也相对旺盛,所以两阳相加则阳热亢盛,对于体内的阴寒之病邪更加容易去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呢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天灸疗法,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根据具体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以机体自我感觉可以耐受为度,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同时可配合辨证施治的中药内服等治疗措施,冬病夏治的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5年。
烈日当空,看看咱们今年三伏时间
初伏时间:
年7月10日--年7月25日
中伏时间:
年7月20日--年7月25日
加强伏时间:
年8月1日--年8月5日
末伏时间:
年8月10日--年8月15日
三伏贴适应症有哪些?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消化系统疾病
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脾胃虚弱等
儿科疾病
体虚易感、哮喘、咳嗽、支气管炎、消化不良、遗尿、体虚易感冒等
亚健康调理(治未病)
疼痛、高血压、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等阳虚型体质人群
三伏贴注意事项有哪些
①四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孕妇、重症病人以及皮肤严重过敏者不宜使用三伏贴;
②请严格按照规定的敷贴时间进行,最长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以防灼伤皮肤;
③如果有异样的感觉,比如刺痒与火烧火燎甚至起水泡的情况,立即停止使用并用清水清洗;
④敷贴时间不可食用辛辣食物、油腻食物以及发物,冷饮之类更要远离,宜清淡饮食为主,也可以喝点美枣茶或者生姜红糖水。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三伏贴的,也不是所有三伏贴都贴同样的穴位的,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辨证取穴敷贴。特别是那种虚实夹杂,寒热交杂的病人,普通标化的贴法,大多不适合,弄的不好,还容易加重病情。而且不建议在网上随便买三伏贴来用,给孩子用的三伏贴,因为孩子皮肤娇嫩,使用不当,就容易让孩子不舒服,过敏。
任泽区治未病中心是一个集门诊、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预防保健科室。
古书《*帝内经》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是治理管理的意思。“未”是将来、未来的意思。“未病”就是未来会出现的病。主要有三个内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前,注意保养身体,培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之后,防止疾病向坏的方向传变和发展。
“瘥后防复”是指注意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
治未病中心现开展中医四诊仪、中医经络检测、中医体质辨识等中医体检项目是我院特色体检项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及无创性仪器检测,从传统医学角度为就诊者提供健康评估服务。特色理疗设备有红外光灸、中频药物导入仪、微电脑仿生治疗仪等。治未病中心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风险评估、健康状态辨识、健康干预四个隔室,对亚健康人群和患者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给予综合性指导。
治未病中心现特色治疗方法有中药、无痛针灸、皮下留置针、针灸埋线、古法艾灸、经络刮痧、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火罐疗法、药茶、药膳等。
预约()
(刘平格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