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经常出现在新闻上的词语,但很多人对猝死的定义都十分模糊,认为猝死指的是意外死亡。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所谓猝死,指的就是看上去身体健康的人,在意想不到、短时间内因疾病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来看,六小时内因疾病死亡就可被称为:猝死!
根据临床多年的经验和数据来看,因疾病猝死的最大原因,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常见的心梗、脑出血等。
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在临床上也被称为“心源性猝死”,一般都是出现在年龄较大的人身上,患者大多有多年的三高史、喜欢吸烟喝酒、肥胖等特点,在运动、长时间体力劳动、生气之后,突然病发心梗!
虽说猝死是突然性的,但是在疾病发作前,患者也并非是毫无踪迹可寻,如果近期突然出现以下几个个征兆,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1,心前区疼痛别忽视
心前区疼痛是冠心病、心梗发作的主要表现,患者会明显感觉心前区有压榨、紧缩样痛感,在疼痛发作时,还会伴随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
由冠心病引发的心绞痛,在口含硝酸甘油后就可缓解,但是如果疼痛持续性存在,超过了20分钟以上,仍然没有任何减轻,就应立刻就医进行检查;
另外,如果近期在休息或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了心前区疼痛症状,疼痛感直接让你从梦中惊醒,需高度警惕心梗。根据临床多年的经验来看,夜间或休息后出现的心绞痛,都是心梗发作的先兆。
2,消化道有异常
如果突然出现了消化道异常症状,比如上吐下泻、浑身乏力、食欲不振等,但是却没有其他的异常症状,这也可能是心梗发作前的表现。
根据临床经验来看,在心梗发作前的3-24小时内,患者就可出现类似症状,这属于特定的内脏反应,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剑突部位的异常疼痛感,临床将其称为“心梗前综合症”。
3,心慌、心悸
最近总是莫名感觉心慌、心悸,特别是在夜间尤为明显,心底往往会用处莫名的恐惧感,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心跳明显加快,且持续了几分钟以上。
这其实就是心肌缺血的表现,由于冠状动脉已经出现了阻塞或硬化,导致心肌无法正常得到血氧供给,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异常表现。
猝死看似突然,但在这背后却是长年累月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应学会保护自己,远离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另外,对于已经出现了三高疾病的人来说,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控制疾病发展,如此才能降低后期患急性心脑血管病的可能。
猝死前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1、胸闷
在发生猝死以前,患者通常有可能出现胸闷的情况。并且如果在运动后,这一情况持续发生,那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2、头昏晕厥
晕厥一般在猝死前都会出现的症状,这是因为患者心跳突然的停止,导致的患者脑部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的情况,可能中间会有好转,但是如果患者心跳跳动过快,很容易就会在几分钟之后猝死。
3、嘴唇发紫憋气
很多人由于工作原因,长时间坐着,导致全身的血液不循环。从而给身体造成了很负面的影响。长时间坐着或长期处于一个姿势的人,会出现憋气和嘴唇发紫现象,这也是猝死的前期征兆。
4、肢体麻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在猝死之前,非常有可能出现四肢麻木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猝死之前,患者血液中的血压会有所增高,从而出现四肢麻木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而一旦出现这一情况,猝死的风险也会有可能增加。
猝死来的让人措手不及,那么日常做什么可以预防猝死的发生了,下面就来说说预防措施。
首先是保持心情愉快。想要预防猝死,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做到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处事豁达、带热随和、随遇而安。猝死的人往往是那些脾气暴躁易发怒的人,血压波动剧烈,引发急性心梗也不是新鲜事。
其次是避免熬夜。常见的猝死案列,患者在猝死前基本都有过熬夜的习惯,这是因为熬夜会导致体能的消耗加快,加上没有及时的让身体休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造成心肌缺氧、心肌梗塞的情况。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还是得尽量避免熬夜了。
接着是避免劳累过度。日常生活中还要避免劳累过度,要注意劳逸结合,因为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是会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的,会增加出现猝死的风险。所以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最好每天要入睡6-8个小时。
坚持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但也不要经常进行过分剧烈运动。
最后就是要定期进行体检。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一些病变情况,特别本身带有疾病的人群,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