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预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肝调理ldquo亚健康rdquo
TUhjnbcbe - 2021/3/3 20:20:00

 中医对肝的认识不仅包括治病之道,还包括养生之本。中医认为,人的五脏之中,肝脏易动而难静,肝一旦有病,即不能“安分守己”,容易累及其他脏腑。通过了解中医对“肝”的认识,掌握一些“养肝”的知识,从而做到养肝、护肝,使身体达到一个健康舒适的身心状态。


  中医对“肝”的认识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主要位于右季肋部和上腹部,肝脏具有多种生化功能。肝脏参与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等物质代谢,具有解*、排泄、防御及解*功能,还具有造血、储血和凝血等功能。


  中医藏象学认为肝的功能很广泛,“有诸内,必形诸外”,这大大超越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畴。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自己所配属的五体,五官,五志,体现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的理论体系。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1、肝主疏泄


  肝五行属木,“木曰曲直”,具有生长、生发、调达、舒畅的特性。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包括调畅全身气机、促进气血津液运行,分泌胆汁、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还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另外女子的排卵和月经、男子的排精,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肝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濡养全身、为经血之源的生理功能。“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肝藏血,血舍*”,“肝者,将*之官,谋虑出焉”,因此肝参与精神神志活动。


  3、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主筋,其华在爪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营养。泪从眼出,故肝在液为泪。中医赋予了“肝”更广范的意义,肝主筋,其华在爪,主要是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爪为筋之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目珠斜视和上窜等症状均与肝密切相关。

从肝调理“亚健康”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称为“中间状态”、“第三状态”,是机体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身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1、“亚健康”的原因


  造成亚健康的原因包括社会、心理、生理等多方面,比如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增加,饮食不规律,生活节律紊乱,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缺乏锻炼,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等因素。

2、常见症状


  常见躯体症状有疲劳乏力,胸闷气短,头昏不爽,两目干涩,少气懒言,脘腹胀闷,食欲减退等。常见的心理状态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或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焦虑紧张,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兴趣及精力下降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3、与肝的关系
  肝主疏泄,能够保证全


  身气机畅达,使五脏安生,故中医学有“肝能生养五脏”之说,病理上肝失疏泄,则气机受阻,使五脏皆受其害,可引起五脏气机不和。随着社会竞争、人际关系压力的增加,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病机中以肝失疏泄为主。肝既藏有形之血,又疏无形之气,一旦肝失疏泄,必然引起一系列的气机情志、脏腑功能的改变。


  肝疏泄升发太过,则表现为急躁易怒,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眩晕耳鸣等。反之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恍惚,抑郁寡欢,两乳、胁肋胀痛不适等症状。且气郁日久可以化火,气滞又可致血瘀不行而使诸证变生。


  肝郁乘脾,横逆犯胃,可见脘腹胀闷,食欲减退,腹痛泄泻等症状。肝病及心,心失所养,可见心神不安;也可见食欲减退,气血生化乏源,日久及心使心失所养,神失所藏,可见心神不安,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睡眠欠佳等症状。


  肝升太过,肺降不及,则导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胸胁引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状。


  肝肾同源,肝病及肾,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女子可表现出月经不调,男子可有阳痿、遗精、早泄等表现,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降低了生活质量。

4、养肝应对“亚健康”


  古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调畅情志,劳逸适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是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亚健和疾病的最佳方法。中医养生保健的配膳原则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饥饱有度、素荤适宜、均衡节制的饮食是恢复充足活力的关键。


  护肝饮品:饮久舒由山东大学肝病研究所研制,凝集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潜心的科学研究。采用超微粉碎混合技术,同时添加高效辅助因子,高效的融合了一些珍贵药材!

关爱生命·科技中医.造福人类

扫码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肝调理ldquo亚健康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