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预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业务学习1209中国健康
TUhjnbcbe - 2021/1/9 1:40:00
昆明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1.2膳食营养

1.2.1谷薯类

谷薯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近年来,我国居民谷薯类消费量减少、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多,同时过度加工导致谷类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丢失。基于队列研究和RCT的荟萃分析显示,增加全谷物的摄入,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谷类为主是中国人传统膳食结构的重要特征,也是平衡膳食的基础。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谷薯类-g,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类50-g,薯50-g。建议每餐有谷类,烹调时“粗细搭配”,如大米与糙米、杂粮(小米、玉米和燕麦等)及杂豆(红小豆、绿豆和芸豆等)搭配食用。

1.2.2蔬菜与水果

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摄入蔬菜水果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我国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可降低成年人高血压、脑卒中及主要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还有助于绝经早期妇女降低LDL-C水平。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g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一半),每天摄入-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1.2.3鱼类和禽畜肉类

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且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较丰富。纳入日本、中国人群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均表明,相对于较少或不摄入鱼类者,增加鱼类摄入能够降低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尽管欧洲一项40万人的队列研究未发现增加鱼类摄入能减少心血管病风险,但多数队列研究仍显示食用鱼类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不同研究结果间的差异可能与鱼的种类、烹饪方法不同有关。建议成年人鱼类摄入每周-g,采用煮、蒸等非油炸烹调方法,减少营养素的丢失。畜禽肉类中,红肉(猪、牛、羊肉)中的脂肪含量较高,且多为饱和脂肪酸。尽管干预性研究证据依然存在争议,但多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红肉摄入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存在关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畜禽类40~75g,红肉(如猪、牛、羊肉类)摄入量不宜过多。

1.2.4蛋类

蛋类包括鸡蛋、鸭蛋、鹅蛋等,经常食用的是鸡蛋。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胆固醇含量也较高。在目前发表的基于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及大规模队列研究中,鸡蛋摄入与心血管病、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结论尚不一致。例如: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通过我国15个省份10万余人的长期随访发现,适量食用鸡蛋者(约3~6个/周)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风险最低。但是,韩国一项平均随访7.9年的队列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鸡蛋摄入量会升高心血管病风险,而在无糖尿病的人群中未发现鸡蛋摄入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关联。

对于膳食胆固醇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膳食习惯、研究对象的身体健康状况、研究分析中是否考虑总膳食胆固醇摄入及总脂肪摄入等有关。年,美国人群6项队列研究原始数据的汇总分析显示,膳食胆固醇及鸡蛋摄入量增加,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AHA年关于膳食胆固醇和心血管病风险的科学声明认为,总体而言,膳食胆固醇摄入能够轻度影响血液胆固醇水平,提倡控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当前我国人群的血清TC平均水平仍呈上升趋势,防控血脂异常的挑战依然严峻,因此,我国居民仍需控制高胆固醇膳食的摄入,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周摄入鸡蛋3-6个。对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建议每天膳食胆固醇摄入小于mg(约1个鸡蛋*。如果摄入动物内脏、红肉、虾等其他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则应减少鸡蛋的摄入量。

以上内容选自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

主讲:赵林远

编辑:王佳珂

编审:邓莹沛

医院营养科

医院营养科,在科主任领导下,专业技术人员6人,现开展住院营养支持治疗和营养咨询门诊工作。

住院部营养支持工作有营养筛查,营养会诊,肠内营养支持,营养宣教,居家营养治疗。肠内营养配制室成立于年,可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及不同病程制定个体化、合理化营养治疗方案,可配制20余种肠内营养制剂满足患者营养需求。

营养咨询门诊,成立于年9月,现与产科、生殖中心合作开展有妊娠期糖尿病一日门诊、体重管理特色门诊服务;并开展慢性疾病、疾病恢复期、亚健康等人群营养咨询;提供人体成分测量、握力等肌肉储备情况评价、营养素摄入情况评价、血液营养指标评价等综合临床营养评价,制定个体化营养饮食建议及营养素补充建议。

有下列情况,建议您进行营养门诊

1: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厌食,经常感觉身体虚弱、疲惫无力亚健康状态

2.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脂肪肝,肾病·、贫血、水肿,癫痫、苯丙尿酮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等

3.外科术后、肿瘤放化疗期间及康复期营养不良

4.慢性腹泻、便秘

5.备孕,妊娠期(妊娠期糖尿病)、哺乳期

6.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青少年营养问题

门诊时间:

下午:星期一、三、四、五(14:30-17:30)

上午:星期二(8:00-12:00)

联系

-

联系人:邓莹沛,李高利

1
查看完整版本: 业务学习1209中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