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预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防治新冠病毒,黄帝内经有妙招
TUhjnbcbe - 2020/11/1 2:45:00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http://www.wxlianghong.com/
王道荃老师介绍太极养生文化“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帝内经》称为“金疫”(按中医五行学说“肺属金”,故肺系疫病称为“金疫”),病因感受疫戾之气袭肺。

从中医角度看,无论是预防或者治疗,努力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通过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抵御邪*,是防控疫*的关键,而要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最重要的是养护好人的“正气”。

《*帝内经》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经文提示,疫*之所以侵犯人体,主要由于“正气虚”,反之“正气不虚”,疫*就不能干犯,即使得病,也往往症状比较轻,预后好,痊愈快。对于机体来说,“正气”集中体现在人的抗病能力。

从预防角度看,《*帝内经》所强调的“治未病”理念,包括三个层次含义:一是尚未感染病*者,应该养护好精气神,令邪*无由侵袭;二是已经感染病*,尚未出现临床症状者,应该在做好隔离的同时,防止已病防变;三是已经确诊患病并出现典型症状者,应该处理好邪正关系,做到扶正祛邪,祛邪而不伤正。

就治疗而言,《*帝内经》给我们以下启示:

治疗之本为“养护正气”《*帝内经》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医生的治疗措施是标,患者的正气为本,只有治疗“标本相得”,疫病才能“邪气乃服”。元代医著《读素问钞》注:“药非正气不能运行,针非正气不能驱使,故曰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针药只有通过正气才能发挥治疗效果,而养护正气的前提是“精神进,志意治”,否则恐难应手。

五脏虚证,扶养胃气《*帝内经》说:“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所五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清代张志聪注:“五脏之气皆由胃气之所资生,浆粥入胃,泄注止,胃气复也。”《景岳全书·传中录》云:“以治法言之,凡药食入胃,所以能胜邪者,必赖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吐汗下以逐其邪。”皆说明,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虚弱证候时,要处处顾护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护胃气(是正气之一部分)疾病可能康复,如果出现“浆粥入胃,泄注止”现象是胃气来复的佳象。此提示我们,在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不可滥用损伤胃气的药物。

用药中病即止,不伤正气《*帝内经》记载:“大*治病,十去其六;常*治病,十去其七;小*治病,十去其八;无*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对治疗疫病来说,重病可能要下猛药,但前提是中病即止,避免损伤正气。切勿在临床治疗上滥用抗生素和大剂苦寒克伐之品等伤及正气的药物。

善用食养,以补益精气《*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意思是,药物治疗与食疗应该同步进行,尤其是疫病后期出现阴阳气血亏虚者,可以通过食养调理,有助于生化气血,促进康复;对于未被感染者,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营养丰富,以充养气血,增强抗病能力。应该指出的是,对于没有感染的人群,没有必要乱服“预防药”,不要轻信谣言和各种没有根据的信息,养好精气神,科学做好防护才是根本。

面对疫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担忧、焦虑、恐慌侵扰着人们心理的堤坝,加重了疫情带来的伤害。为了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应该为心理重筑防疫的堤坝。

中医养生尤重养神,治病更重治神。《*帝内经》始终把养神、治神放在首位,并提出一系列的预防保健措施。裘沛然先生认为,人体内部“自我调控”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境泰然、神志安定、澄心息虑、充满乐观和信心为前提,否则反而导致疾病的加速恶化。当今社会滥用药物及来自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是破坏人体自稳调节功能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面临大疫之病,精神心理因素对于治疗效应和预后转归,极为重要。若一病当先,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以至如出现《*帝内经》所谓“神不使”(即精神崩溃)时,必不可治。人要恢复、完善调控机制,必先养神,缓解身心压力,恢复人体“自我调控”功能,正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关于养神,《*帝内经》曾经提出“节欲养神”“独立守神”“积精全神”“四气调神”等理念。面对疫病,我们应该科学调适心理,摆脱引起肝郁的负性情绪,保持平和心态,神气充则正气盛,邪气祛之。

温馨提示:《王道荃太极》

1
查看完整版本: 防治新冠病毒,黄帝内经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