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线之于云南人,相当于面食之于山西人、辣椒之于川渝人,不仅爱吃,而且能吃出花儿来。
据统计,光是昆明一地,每天就要吃掉万碗米线。三餐顿顿吃也不腻,就连下午茶,还能再来碗凉拌米线提提神。
这么跟大家说吧,云南人在家做一锅米线,就像我们在家蒸锅米饭一样稀松平常。
走进任何一家云南米线店,老板一定会问你两个问题:酸浆干浆?什么帽子?
回答不上来吧!我们一样一样解释。
云南的米线分为干浆和酸浆,我们在市面上能吃到的大多数米线,都是干浆。它是将大米磨粉后,放入机器挤压,靠摩擦的热度使其糊化成型,晒干后即为干浆米线,食用时再用水涨发。干浆米线筋道、线长,但香不及酸浆米线。
酸浆米线制作时,要先将大米发酵,然后磨浆、澄滤、蒸粉、挤压,再经过漂水降温,就可以食用啦。由于发酵时间略长,食用起来有酸味,所以被称为酸浆米线。虽然米香浓郁易于消化,可酸浆米线保质期短,所以只有到云南当地才可一饱口福。
那这帽子又是什么意思呢?云南人把米线上的浇头叫帽子,卤鸡、卤肘子、卤肥肠;红烧牛肉、红烧鳝鱼、红烧肉叶子……每样都汤汁浓烈、鲜香入味。米线烫好,现炒的帽子盖上去,撒上葱花韭菜薄荷叶,任你口味再挑剔,也拒绝不了这一碗米线的诱惑。
有关米线的起源,有这样一种说法:历史上北方常有战乱,许多人为了避祸只得不断南迁。可这去了南方,总是思念家乡那一口面食,无奈之下,只得把米磨浆,做成面条的形状,慰藉乡愁。
当年,米线因北方人的乡愁而生;如今,又成为南方人的一口乡愁。余光中曾说过:“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这一碗米线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其中的深意。
编辑
樊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