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因湖而生,因运而兴,是苏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镇,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水产资源,孕育了窑湾独特的饮食文化,船菜,便是窑湾人辛勤劳动和经验积累的结晶。
骆马湖水质清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窑湾的渔家人更是善于烹饪湖鲜。船民便于在船上把酒言欢,取鲜活的鱼虾,在船上当场烹饪,于是,就有了“船菜”之名。船菜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漕运繁荣时期。经过几代渔家人的传承与改良,明末清初一些御医御厨、朝廷旧官的丰富,逐渐成为当地比较有特色的菜系。
窑湾每一道菜的背后,或许都有一个故事,舌尖之上,肺腑之中,我们吃的是味道,记住的是回忆。船菜,也是如此。最初的窑湾船菜,是在运河、骆马湖上依靠航运或捕鱼为生的船民,在船上招待朋友或自家食用就地取材,简单烹制的菜品。待一轮皎月映在湖心,水天一色的骆马湖泛着粼粼波光,忙碌一天之后的船民,在船头亮起了灯笼,点上了灶火。清洗干净的鱼虾蟹鳗,水藕菱角,在滋滋作响的油锅里,炖着骆马湖的湖水,渐渐变成了让人垂涎的美食。邀上旁边船上的三五邻居,围坐在小方桌前,斟满绿豆烧,在酒香和菜香氤氲里开怀畅饮。身边是一望无际的骆马湖,湖风挟着潮湿清凉的水气。
酒菜之美加上用餐环境优美,既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平日里生活劳作兢兢业业,如同这湖水一般波澜不惊,而此时的欢愉是来自心底的满足,即便是醉了,也醉在这可以舍官弃爵的洒脱和其乐融融里。
船菜的食材多为骆马湖的特色时鲜,如鳜鱼、毛刀鱼、银鱼、白米虾、蟹、之类。素菜同样取之湖中,原料仍以湖鲜为主,如藕、菱角米、蒲菜、鸡头米、藕葶、荸荠等。佐以窑湾特制的甜油,烹制出湖水的鲜美味道。丰富的食材铸就了船菜丰富的种类。相传,乾隆皇帝、奕亲王、慈禧都曾品尝过船菜,且对此菜系赞不绝口,乾隆皇帝吃到兴起时,泼墨挥笔,写下了“味极天下”的赞词。到了民国,甚至把外国人的胃都征服了。后来,随着水运的衰退,船菜也由船上转移到了陆地。这对窑湾船菜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平日里,只能在船上吃到的佳肴,走进了古镇的街头巷尾。
船菜融合了南北方的口味,不管你是喜欢清淡、喜欢辛辣、还是喜欢甜糯香醇、松脆酥软,都能在这里妥妥地找到归宿。船菜经过窑湾人长时间的传承与创新,中和了淮扬菜、福建菜等多种菜系的优点,形成了自己堪称苏北一绝的独特菜品,其中尤以鱼为胜,如:红烧桂鱼、富贵鱼头汤、咸鱼烧肉、大闸鱼泡饭、清蒸白丝鱼等。由于船菜选用的食材都是现捞现用,所以在菜品烹制好之后,不仅色泽鲜亮,举箸入口,总能吃出几分天生天养的滋味在里面。来窑湾的食客,不怕你时间少,就怕你胃太小,有故事的人总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有故事的菜,同样会受到欢迎。望着船菜诱人的色泽,品尝着船菜鲜美的味道,远道而来的游客无不赞叹窑湾的丰富水产和美食,烹饪技术的高超。而在窑湾人看来,新鲜的食材才是最好的烹饪师,如果不是精挑细选,绝对无法得到最终的美味。
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千年奔腾的浩渺烟波,沉淀下了船菜取材新鲜、烹饪用心的厨艺精髓。在这里,品味船菜,品味舌尖上的窑湾,更是品味水乡市井烟火气中的生活气息。
原标题:《窑湾古镇的故事之十九:船菜,大运河上流淌千年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