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预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东坡肉,世界上最好吃的五花肉
TUhjnbcbe - 2025/3/7 18:23:00

东坡肉。图源:图虫创意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不仅是宋代文豪,更是一位越来越被人熟知的美食家。很多时候,美食与名人的传说都仅仅只是传说,但是到了东坡先生这里,很多听起来像传说的事情,反倒是真的。比如,苏东坡和东坡肉的故事。

图源视频:bilibili

二喵的饭01“错烧”东坡肉东坡先生之文笔如何,世人皆知。但与很多文人不同的是,他不仅能写骋怀天地之情思,面对日常的柴米酒肉,亦不吝笔墨。除了“日啖荔枝三百颗”,还有那首被人津津乐道的《猪肉颂》——

东坡肉。图源:图虫创意“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说真的,放在当时,这种跟大白话无异的打油诗,让其他人写,还不一定能写得如此生动。传承千年,名满天下的东坡肉,就此登上历史舞台。不过,那会还不叫“东坡肉”。直到元祐四年(年),苏轼赴杭州任知州,组织民工疏浚西湖。工程完成后,苏东坡以这道烧猪肉犒劳大家,人们便将它称为“东坡肉”。

西湖苏堤,传为苏东坡组织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淤泥堆积而成。图源:图虫创意也有说法认为,最早的东坡肉是不放酒的,因为《猪肉颂》中并未提及。如今我们所使用的这种制作方法,成型于杭州。据说,当时杭州百姓感念东坡先生的功绩,又知道他很喜欢吃猪肉,便抬来猪肉和黄酒作为答谢。苏轼的家人在烧猪肉的时候误会了苏轼的意思,把猪肉和黄酒放到了一起烧制,结果便“错烧”出了今日的东坡肉。加了酒的肉,鲜嫩肥香而不腻口,相比普通红烧肉,美味加倍。燃起的炉火,生起的炊烟,在某个瞬间,创造出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图源视频:纪录片《餐桌上的节日》直到今天,东坡肉依然流行着“不加水”的烧制法,用黄酒代替水,用酱油代替盐。黄酒使肉更加鲜嫩,酱油浸入肉中,使肉均匀着色,呈现出诱人的色泽。小火慢煲,是东坡肉的要义。炖煮时间按小时计算,需要烹饪者有极大的耐心。不加水的锅易粘底,因此需要时时注意火候。待汤收汁,变得浓稠之后即可出锅。

图源视频:bilibili

元气八眉菌当然,如果自己在家做,也可不必如此讲究,按自己的喜好加水加盐,切块切片,亦无不可。但整体上,还是要体现东坡肉软而不烂、瘦而不柴的特点,方可得其精髓。02西子湖畔,袅袅炊烟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风景。虽然东坡肉随着东坡先生的足迹走遍大半个长江流域,但现在一般认为,东坡肉是杭帮菜的代表之一。

西湖上的游船。图源:图虫创意都说杭帮菜是文人菜,东坡肉自然也不例外。西湖畔有家叫“楼外楼”的杭菜馆,“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豁醉眸”。

楼外楼水上餐厅。图源:图虫创意楼外楼,有一处水上餐厅,可体验泛舟天地浩渺之中,品尝集天地精华之美食的感觉。望着窗外的景,吃着船内的餐,看烟柳画桥,听南屏晚钟,赏平湖秋月,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夜晚的楼外楼水上餐厅。图源:图虫创意楼外楼的东坡焖肉,也是一绝。杭州菜分为“湖上”和“城厢”两个派系。“湖上”派擅长生炒、清炖、嫩熘等技法,讲究清、鲜、脆嫩的原汁原味;“城厢”派擅长蒸、烩、汆、烧等技法,讲究轻油轻浆、清淡鲜嫩的鲜咸合一。楼外楼则是“湖上”派的重要成员。楼外楼的东坡肉,酥而形不碎、油而不腻,每一块肉都层次分明,在口中融合成独特的口感。用筷子夹起,看它在筷子上一颤一颤,好似在跳舞。

楼外楼的东坡肉。图源视频:纪录片《风雅钱塘:楼外楼》如果说美食是口腹之欲,那么美景加美食便是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满足。清炖、慢煨、嫩熘、生炒;晴湖、雾湖、雨湖、雪湖,相得益彰。03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东坡肉,也登过国宴的餐桌。只不过,穿了个马甲。

年G20峰会国宴部分菜单。考虑到文化差异,国宴将猪肉换成了牛肉,创新了一道“东坡牛扒”。代表杭州美食迎宾的“东坡牛扒”,在国宴过后吸引了一大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坡肉,世界上最好吃的五花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