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预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搅团,记忆中的妈妈味
TUhjnbcbe - 2024/10/31 19:22:00
治白癜风最便宜的医院 http://www.wangbawang.com/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味觉记忆。

有的是外婆巧手烧制的红烧肉,有的是大年夜摆上餐桌的那盘饺子,有的是街角小店里冒着热气的胡辣汤,而我印象最深、也最喜爱的是妈妈做的搅团。

搅团,也叫水围城,是陕西传统美食之一。虽然它没有凉皮肉夹馍那享誉全国的名气,但在陕西的美食江湖里,它依然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一到夏天,大街小巷的搅团凉鱼便成了当家花旦,以至于不少老陕西人都会说:打过搅团,漏过凉鱼才叫过了夏天呢!

关于搅团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诸葛亮屯兵西祁(今陕西省岐山县)时,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闲来无事,就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以充实军粮。但吃多了当地的面食,士兵们很厌倦,为了鼓舞士气,诸葛亮便发明了这道饭食,并为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水围城”。

传说并不可考,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搅团却是陕西农家的救命饭。那时候,农村并不富裕,家家户户都缺口粮,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家家都少不了做搅团。因为搅团只需用少量的面粉就可以做出大体积的食物,既节约了粮食,也不至于饿肚子。但由于搅团水分含量太大,往往没吃多少就会饱腹,过不了多久又会饥饿,因而,也被大家戏称为“哄上坡”。

搅团的做法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但想要做好搅团,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据老人们讲,以前陕西农家选媳妇,要先看看她做的搅团地道不地道,搅团做的地道的才是贤惠媳妇呢。

把面粉(可以是麦面粉,也可以是玉米面粉,或者两者混合起来,根据个人喜好而定)放到盆里,面粉量根据家里人数决定,分几次加凉水慢慢搅成糊状,直到没有疙瘩。

锅里加水(建议用厚底锅,否则容易糊锅),大火烧开后改为中火,一手将面糊往锅里倒,一手用擀面杖在锅里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糊熟到一定程度,有一定粘稠度,能挂住擀面杖时,停止搅拌,再用温火熬三分钟,即可关火。

关火后,把成熟的面糊直接盛入碗内,就成了搅团;把成熟的面糊通过专用漏勺流入备好的凉开水里,就成了凉鱼。食用凉鱼时,再从凉开水里捞出来,盛放在碗内。

这样,搅团就算做成了,看似很简单,但熬制搅团,却是个功夫活,没有经验的人,往往做不好。做搅团时,一定要注意,火势不能太大,火势太大,容易烧糊;在锅里倒入面糊时必须不停搅动,否则容易起疙瘩。

搅团的做法虽不复杂,但吃法却多种多样,甚至花样翻新。可以趁热在其中加入浆水菜和少许油泼辣子,就那样囫囵吞下。也可以等它放凉了,切成小块,再用盐、香醋、鸡精、五香粉、油泼辣子精心调制成料汁,拌起来吃。更可以用西红柿、肉臊子做成酸汤浇头,配上当季的绿色时蔬,浇着吃。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小时候,家里条件已经大好,缺衣少食的窘迫日子早已成为过去。但母亲依然会时不时用搅团来调节一家的餐桌。看着母亲站在灶台前,一手倒面糊,一手费力搅动,小小的我只觉得有趣,对搅团却并没有生出太多的喜爱之情来,反而觉得它不如米饭面条可口,往往母亲精心烹制的搅团我也是象征性的吃半碗,便喊着肚子撑了,再也不肯多吃一口。

在外漂泊多年,尝遍了大江南北的各色美食,渐渐地都有些腻味,而母亲做的那朴实无华的搅团的滋味却屡屡浮上心头,成了记忆中魂牵梦绕的无上美味。于是每每回家,都嚷嚷着母亲为我做一顿搅团,然后狼吞虎咽的一吃三碗,捧着滚圆的肚子大呼过瘾,仿佛只有吃上那碗搅团,才是真的回了家,自己漂泊的心才有了归处。

美食之所以让人难忘,不仅在于它的美味,更重要的是那附着于味觉记忆中的浓浓情意。

那一碗酸辣可口的搅团,满满的都是母亲的味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搅团,记忆中的妈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