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北京某民营机构进行体检时,接受了“亚健康检测”,该项目检查医师说,记者的亚健康状况已经很严重,建议记者再付费添加套餐外的检查项目找出导致疲劳的原因。记者调查发现,有些体检机构利用受检者的认知不足,增加了一些相关但意义不大,或根本无关的检查项目。
医院体检玩“套路”,可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现在体检普遍福利化,很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每年医院体检。由于通常采用购买统一套餐的方式,难以实现个性化,员工没有选择权。比如,C呼吸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医院体检的人必须在体检前一个月内没有吃消炎类药物,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不检查就白白浪费了这次机会,即使以后再跑一趟,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得病要吃消炎药呢?不管如何,先检查了再说,结果就是检查数值不准确,还浪费了医疗资源。
这还是没有“套路”的体检,而像用亚健康检测仪测疲劳程度这样的体检,医院副主任医师闵宝权就明确表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等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而且亚健康检测仪是不可信的。
但是单位安排员工体检,医院给单位提供价格不等的套餐,具体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套餐,很多单位的主管者也不明白,多是根据单位的财力来选择价格。结果可能就是单位出的一部分钱被浪费了,员工也并没有得到最大实惠。
二是单位主管和员工的医学科普知识不足。像肺癌筛查,只适合年龄在40岁及以上且具有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并不是说人人都必须检查,即使低剂量螺旋CT虽效果不错,但仍具有一些潜在的危害,如辐射危险和过高的假阳性结果。但医院为了体检收入,甚至要到各单位拉订单,医生是不会也不敢提醒体检人的。
事实上,一个人健康与否,与很多因素有关,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习惯、职业特点等,像所谓“疲劳程度”,很有可能与体检人长期熬夜或过度加班有关,调整一下作息时间,改善一下睡眠状况就好了,何况人的身体还具有一定的自身修复功能。在美国,其健康指南提醒公众,不赞成人们都去做所有项目的体检,比如,80%的结肠癌是息肉病变引起的,一般从50岁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检查即可。
现在单位发福利,基本上都把实物化改为货币化了,所以,现在单位是很少发月饼和大鱼大肉的,高温期间也不是发茶叶和绿豆,而是发高温补贴。那么,为什么体检这个福利,一定还要发体检表呢?单位根据自己的财力,直接把体检的钱发给员工,让员工自己根据自身状况,自己选择体检项目是不是更好呢?或许有的单位担心员工把钱花在别的地方而不体检,那么,让员工上缴体检费用发票不就行了?
如果把体检费直接发给医院,员工即使医学知识不足,也会先进行咨询,最医院,选择什么体检项目。医院不敢用“套路”忽悠去体检的人,只能提高体检质量和服务质量,认真负责地做好体检工作。所以说,各单位的福利体检不妨做个制度“体检”,直接把钱发到员工手里,去哪体检、体检什么,让员工说了算,这不仅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也可预防一些单位负责人的腐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