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栓忠:为角色付出无怨无悔
近日,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在央八*金档热播。剧中褚栓忠饰演的戈国华身为晴隆县民*科科长,实则是我*卧底梅松的联络人,提起褚栓忠的名字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他出演了近百部影视作品,看到他的脸会想起他塑造的一个个经典的荧幕形象。
中国论文
喜欢有个性的角色
在《二十四道拐》中,褚栓忠饰演的戈国华是个有着双重身份、双重性格的地下*员,褚栓忠坦言:“刚接到剧本时就被这个人物的情怀所打动,他的勇于奉献和智谋的部分特别抓人,一股强大的人格魅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自己,对这个人物投入的情感体现在每一场戏的处理上,希望观众能喜欢自己的表演。”
虽然先后参演了近百部影视作品,其中《离婚律师》《敌后武工队》《保密局的枪声》《喜耕田的故事》以及《大女当嫁》等作品中有出色表现也被观众喜爱,《二十四道拐》这部战争题材的戏拍摄起来还是很艰苦的。褚栓忠说为了拍出真实效果,有时一场戏乃至一个镜头都要拍摄几天,拍摄地在贵州山区,褚栓忠每天坐车从驻地到现场,都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而一些爆炸场面的戏都存在很大危险。褚栓忠坦言其实自己也渴望拍摄一些都市剧:“我曾经有段时间对战争题材剧很排斥,因为有个朋友拍摄战争剧时被炸伤了。而那时我觉得很多战争戏‘内心’戏少,总是打打杀杀,声嘶力竭。和中戏老师教的相悖,与其演这样的角色,还不如在现代剧里踏踏实实演几个有性格的人物。后来过了几年我发现好的战争戏里人物性格也非常出彩。后来我接演的《敌后武工队》里演的马鸣,是个叛徒,但是故事很精彩。”褚栓忠说他接演战争戏的标准是人物要有个性,能够给他的创作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这样虽然辛苦,但是接拍《二十四道拐》的理由,他觉得戈国华卧底的双重性格很好玩。
好演员要有生活
褚栓忠出生在农民家庭,一家人除了地里的收成,其他的收入很少,父亲有门手艺帮人家挑牲口,靠着好眼力赚些外快贴补家用。排行老三的褚栓忠,因为年龄小所以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苦,他说大哥最辛苦:“我记得当初大哥和二哥都想去当兵,村里只给我们家一个当兵的名额,大哥做出牺牲,把名额让给二哥,家里的重体力活大哥都承担下来。我和妹妹都上学,只帮忙干点活。”褚栓忠还记得大哥当年要去相亲,想穿件像样的衣服,配双皮鞋,皮鞋是跟叔叔借的,回来后擦干净还回去。至今褚栓忠还保留着家里的老物件就是一个闹钟,其他的也没有什么了:“关于家里没有什么太多回忆的东西,只记得小时候觉得家里很大,长大后再回到原来的老房子里,感觉屋子很小,可能是长大了的缘故。”
1988年,高考落榜后,家境并不富裕的褚栓忠并没有打算重读,他一个人去建筑工地打工,那时他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朋友,也第一次尝尽了社会冷暖。“搬砖、抬水泥,干一天5元,干了一个月。”褚栓忠打工的工地在石家庄市边上的一个啤酒厂,他骑3个多小时自行车到工地干活,那时他们住在啤酒厂的半地下室,啤酒厂有不能出厂的废啤酒,工友中有人每天从路边捡回来喝,被保卫科发现了,认为是偷啤酒厂的啤酒喝,把他们一起抓到保卫科一顿胖揍,后来是工头花了钱把他们保出来,虽然那时候的褚栓忠还没有学会喝酒,也和工友一起挨打、挨罚,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了,却给褚栓忠留下深刻印象,他也第一次知道社会和学校的差距:“那酒确实不是偷的,是他们在路边上捡的,但很多事情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样,后来我知道了早一点步入社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特别是我学了表演后,老师教的技巧,把自己学到的让观众接受,需要不断的实践、摸索。好演员对人生要有感悟。”
后来褚栓忠还是觉得要上学。误打误撞考进了中戏后的褚栓忠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他觉得北京对于他来说实在太陌生了,许多东西都不懂,甚至和同学交流都有困难。老师对褚栓忠的评价是,他的接受能力慢,但只要接受了就长在他身上,他永远是最好的。褚栓忠在老师眼里是个笨学生,但是他的倔劲使他在毕业考试时进入前三名。
从上学开始到现在,褚栓忠始终有很坚定的信念:“中戏毕业2年没有接到戏拍,我没有丝毫动摇,我相信自己的实力,在北京受的苦对于我来说是小CASE,和高考落榜后的经历比,现在简直就是享福。现在剧组拍戏,我也很感谢当初在农村生活的那些年,给了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的机会,也是那时的经历,让我在任何时候不会对生活失望,没有抱怨。”
拍摄《二十四道拐》之前,褚栓忠刚刚在陕西*土高坡摸爬滚打三个多月拍了电影《伞头下的女人》,后来又进了贵州的大山,他坦言回到城里坐电梯都有新鲜的感觉了。他拍摄的大部分作品都很艰苦,但他说为了好的角色付出多少艰苦都可以克服。褚栓忠说自己欣赏的演员是罗伯特?德尼罗,他身上那种为了艺术献身的精神是褚栓忠最为欣赏的,而他也认为演员身上需要献身精神:“演员不是那种轻轻松松,嘻嘻哈哈把钱就赚了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