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什么要“人模狗样”?
中国论文
启示录:科学家们为了离动物更近,即使是面对恶臭,他们都甘之如饴。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素材拓展:80后的付于是吉林石化工程学校焊接教研室主任,为了掌握焊接技能,她的胳膊、腿无处不留下了被飞溅的焊花烫伤的印痕。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年的时间,她就学会了手工电弧焊、钨极氩弧焊等焊接技术。
对一些野生动物研究者来说,天天都是万圣节。他们装扮成各种野生动物的模样,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当然不是为了自娱自乐或者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而是想获得动物们的好感。
伪装不是穿上夸张的动物服装那么简单。
真正的伪装,不仅外观可以迷惑对方,连气味、习性和行动方式也会被动物视为同类。伪装成动物的至高境界是掩盖人类属性。
熊猫饲养员为了亲近大熊猫,会在身上喷洒臭烘烘的熊猫粪便和尿液,用以掩盖人的气味。当饲养员和熊猫“臭味相投”时,熊猫幼崽才会感到毫无压力,也不会害怕这些“大熊猫”的“嘘寒问暖”了。
利用“易容”的招数接近动物,并不是要伤害它们,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与人类共生的物种。国际鹤类基金会的员工们试图扮演成成熟的美洲鹤的角色,教导年幼的小鹤如何捕捉草蜢,以适应残酷的野外生活。20世纪40年代,野生美洲鹤的数量仅有20只,而现在,野生美洲鹤已超过400只,除了要归功于各国的猎杀禁令和栖息地保护*策,带着人类体温的布偶同样功不可没。
在不少人看来,伪装动物真是个糟糕的工作,形象尽毁,还一身恶臭。但有的科学家乐此不疲,他们享受的不是“动物秀”的千奇百怪,而是真正走进动物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