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竹溪畜牧发展-焦点新闻-中国养殖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竹溪县畜牧兽医局坚持科技兴牧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狠抓科技推广应用,饲养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逐年递增,畜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竹溪县实现畜牧业产值4.9亿元,比2005年增长97.6%,人均畜牧业收入达1689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37%。生猪饲养量53.7万头,其饲养总量、出栏量、增幅三项指标名列全市第一。牛饲养量1.72万头,山羊饲养量4.59万只,家禽饲养量206万只。培植了一批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其中1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提前实现了“十一五”预定目标。2009年,全市生猪养殖、土鸡散养、动物防疫体系建设3个项目名列全市第一。五年来,畜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特种养殖蓬勃兴起,畜产品加工业有新的起步,产业化建设初具雏形。
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畜牧科技推广步伐
为适应畜牧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新形势,该县把科技兴牧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切实加强对畜牧科技推广应用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科技兴牧”工作领导小组。对专业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成立了畜牧科技专家组,负责全县畜牧兽医技术研究应用、示范推广工作。组建了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分队,加强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了“1511”技术服务工程,即“1个畜牧科技人员带5个养殖户,户平增养1头畜,增加现金收入100元”。近年来,由于推行科技入股、技术承包,实行技术干部联系养殖大户的结对科技帮扶模式,先后有68名科技人员参与畜禽养殖技术承包,12名畜牧技术人员被养殖场聘任为技术副场长,科技指导生产效果明显增强。同时,借助县科技局搭建的“县校共建”平台,抓住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对口帮扶机遇,签订了畜禽疫病诊断防治技术培训项目协议,邀请专家教授来竹溪对畜牧技术人员进行动物疫病诊断技术培训,提高了畜牧技术人员实际工作水平。
狠抓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
近年来,全县组织实施了良种推广、品种改良、饲料应用、疫病防治、栏圈改造、牧草种植等12项实用科技,着重抓好“五大工程”建设:一是控制畜禽“两瘟”工程。对畜禽烈性疫病采取强制性程序免疫进行全面防控,全县畜禽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和1%以内,大大低于国家标准。二是生猪“四化”工程。依托县牲畜品种改良站和县种畜场组建核心群,进行外来良种公猪和地方品种母猪纯繁扩繁,依托乡镇畜牧兽医站组建繁殖群,开展生产群母猪繁殖;依托专业场户组建生产群提供商品子猪。通过“三群一站”建设,公猪外来良种化达到100%,母猪地方品种化达100%,人工授精达到90%,杂交一代化达到85%,杂交猪出栏占出栏总数的95%以上。三是养殖业“三优”工程。推行“良种、良料、良法”养殖新理念,通过优化杂交组合,优化饲养方式,优化日常饲料配比,猪、牛、羊、禽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100%、90%、95%、80%,三元杂交猪比率达到40%。四是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工程。按照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要求,健全动物疫病测报络,建立动物疫病诊断化验室,进行动物疫病监测、普查、防治工作。制定了《竹溪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修改完善了《竹溪县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规定动物疫病测报率达100%,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按照“防检统一、诊疗放开”的要求,稳妥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套改革,初步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全面推行绩效挂钩、奖惩兑现的管理机制。通过改革,基层科技队伍进一步巩固,机构职能进一步明确,搭建了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自我发展的平台。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技术人员岗位成才的环境。几年来,全系统有5人取得了本科以上学历,43人取得了畜牧兽医专科学历,2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系统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科技服务中,实行科企联姻,向畜牧养殖企业推介科技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先后向十堰兴科牧业公司等大型养殖企业选派了一批业务技术骨干,驻场蹲点服务,既解决了企业缺乏科技人员的困难,又为科技人员开展科技研究、示范应用搭建了工作平台。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保障服务水平
近三年,该县累计投入科技经费320万元,主要用于无规定动物疫病监测项目建设、疫病防治、科技示范和科普宣传培训。同时加强15个乡镇站基础建设,配备了防疫冷藏设施,为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配备了检疫检验设备,开通了竹溪畜牧站,帮助十堰兴科牧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企业站、猪场监控系统和畜牧110服务站,科技投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加快畜牧科技推广进程的构想
“十二五”期间,将围绕农民增收,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导向,坚持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不动摇,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推广应用新科技,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坚持积极防疫和有效控制相结合,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应急能力,强化检疫监督和市场监管,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实现畜牧工作的新跨越。
推广“家庭式规模养殖”模式。围绕建设现代畜牧业目标要求,进一步转变畜牧生产方式,坚持以家庭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主体,推广一系列标准化养殖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继续推广标准化养猪“150模式”、蛋鸡“153模式”、养牛“l65模式”、养羊“l235模式”等多种适合农民的"家庭式规模养殖"的模式,既要农民干得起,也要农民干得好,还要农民干得轻松。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扶持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发展,引导养殖户与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农民自办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家庭式规模养殖”提供子畜、雏禽、技术、原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服务。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委托农民“家庭式规模养殖”从事生猪、肉禽等品种的代养服务,让农民从中获得固定回报,免去农民“家庭式规模养殖”的养殖风险与市场风险。三是积极推进牛羊等草食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一批年出栏50头牛、200只羊的养殖大户。
落实优惠*策搞好配套服务。一是开展农民“家庭式规模养殖”的保险试点。选择标准化养猪“150模式”、养羊“1235模式”、蛋鸡“l53模式”、肉牛“165模式”,开展由保险公司授权,合作社自办保险,降低农民“家庭式规模养殖”的风险。二是以县为单位配套建设一个种畜禽良种繁育场。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力开展“种源工程”建设,满足农民“家庭式规模养殖”所需的子猪与雏禽。三是认真落实各级出台的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策,实施畜牧良种补贴项目。
加强畜牧业预警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分析畜产品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畜牧业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畜禽群体比例结构。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在强化原有生产统计监测基础上,增加对蛋鸡和肉鸡生产企业的监测,扩大统计监测范围和增强监测的时效性,确保及时获取畜禽生产变化动态,适时引导畜牧业生产,降低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养殖业主利益。开展畜产品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