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上升,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为何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只增不减?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现象
近视率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
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多发的近视正呈低龄化和上升趋势。统计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近视10年翻一倍。我国高中生和大学生近视患病率均超过70%,视力不良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眼科专家表示,每天连续超过6小时的超强度用眼,会造成眼睛极度疲劳,近视度数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加深。高注意力、近距离用眼时间超过4小时/天,属于强度用眼;超过6小时/天,属于超强度用眼;一周超强度用眼超过42小时,眼睛会处于疲劳不堪的“亚健康”状态,容易出现近视度数加深、视物模糊、眼部充血等症状。
据调查,目前初中生每周强度用眼时间超过28小时,高中生普遍超强度用眼超过42小时,这还不包括他们下课后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的时间。
高中时期是用眼强度最高的时间段。高中生中,大部分近视度数每年会增长50度至度,高度近视患者数量远高于小学和初中阶段。
幼儿园到小学阶段也有不少近视发生,但通过用眼习惯矫正和医学干预,一部分孩子的视力可以恢复,还有大部分可以控制,到了高中时期,如果家长和学生不引起重视,视力下降几乎是必然趋势。
学历越高视力越低
在一组学历和视力相关性的问卷调查中,本科以上学历受访者的近视度数分布为度61.2%、度35.6%、度11.5%;高中学历受访者为度45.1%、度29.8%、度1.5%;初中学历受访者度10.3%、度6.1%、度0.4%。学历和近视呈现明显反比。
视力和用眼习惯密切相关。高学历、高收入者伏案学习和工作时间长,用眼强度高,视力健康易受影响。而户外工作,或者长期喜欢户外活动的人群,近视的发生率会相对少很多。在此提醒高强度用眼者尤其是学生朋友,应对照自己的用眼时间,尽量调整和改善工作学习时间段,每高强度用眼半小时或45分钟,让眼睛休息5分钟,增加远眺时间和户外互动,降低和抑制近视、高度近视的发生。
◎分析
学业压力、电子产品是罪魁祸首
中小学生群体中近视率不断升高的问题,并非近年才出现的,而课内外负担过重一直被当作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
此前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数据显示,户外锻炼不达标、学习负担过重以及睡眠不足等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且随着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严重。表面上,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的视力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但是实际中,他们更倾向于牺牲孩子的部分视力去换取成绩。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使孩子继续沉迷于各种电子产品中,对于降低近视发生的概率更是雪上加霜。一项对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89.5%的受访者称周围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多,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被视为罪魁祸首。
儿童青少年视觉神经还未发育完善,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导致其用眼强度增大,眨眼频率降低,容易造成视力减退。无节制地过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眼健康肯定不利。建议家长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避免在孩子学习和娱乐活动中过多使用电子产品。
◎对策
前端筛查不可忽视
据调查,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在发现孩子视医院就诊,而此时近视早已形成。预防青少年近视前端筛查十分重要,却往往被忽视。
专家表示,应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及时掌握孩子视力屈光的实时发展情况,才能有效预防,对症下药。屈光发育档案包括近视危险因素、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10多项与视力屈光发展相关的项目。对于有高度近视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可建档,并做到每4至6个月复查,有的放矢进行医学干预。
研究显示,户外时间越长,发生近视的风险就越低。每天额外增加76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可以降低50%的近视发生风险。
*府考核目标应更加实际
早在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曾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十几年过去了,相关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等指标仍在上升。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要求,到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同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在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防近视需要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以及有关部门多方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