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预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校教师ldquo亚健康rdquo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中医诊疗倡导者 http://m.39.net/news/a_5941640.html
“高校教师总体生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且呈逐年加重趋势;多重职业负荷也对他

高校教师,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工作稳定、时间自由、社会认可度高,似乎是一项“理想的工作”。但是,如果你身边有亲朋密友是高校教师,那么这种认知很可能会被颠覆。高校教师工作虽然稳定,但是科研和教学压力巨大,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来说,承担大量给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任务往往只意味着完成基础工作量,在此之外还得搞科研、发文章、申课题、出专著,这些几乎都成了高校教师考评的“标配”。在那些实施“非升即走”制度的高校,如果在聘期内工作业绩不达标,别说“升”无可望,不“走”已属侥幸。

在种种有形无形压力之下,高校教师只能按照考核指挥棒,不断压缩个人的“自由时间”。从工作日授课之余,到周末,再到寒暑假,许多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为避免转岗而疲于奔命是普遍现象,其中不少都在疲于奔命的工作中牺牲健康。南方某省曾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该省高校教师只有约10%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20%处于各种疾病状态,在剩下70%属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又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属重度亚健康,即处于疾病的边缘状态。

与一些纯粹体力劳动的从业者不同,高校教师既消耗脑力又需付出体力,许多还承担着“非升即走”的沉重工作压力,由此带来多方面的健康隐患。一则调研显示,由于长期站立授课、熬夜搞科研等,许多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其中慢性咽喉炎、静脉曲张、痔疮、颈椎病、呼吸道疾病、亚健康成为困扰教师的六大职业疾病。

一方面,聘期考核的苛刻条件,对许多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来说,已经构成焦虑感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学生的抑郁症等心理问题高发,本文开篇的调研就指出,研究生培养与高校教师亚健康之间呈正比例相关。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素质良莠不齐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承担着对研究生论文的指导压力和连带责任,加剧了这些高校教师的焦虑、敏感、忧郁程度。

人是发展的目的,健康是一切的前提。诚然,高校教师面临的这种系统性压力,是整个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使然,往大了说,也是一个社会进步和保持活力的需要,但这种压力应当维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正如一根皮筋,抻长是目的,抻断则是悲剧,这是发展的目的与手段、原则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必须,也是高等教育顶层设计和高校考评制度安排需要慎重考量的地方。对高校教师个人而言,更应该在埋头拉车的同时偶尔仰望星空,这样就不会轻易迷失方向。

事实上,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象已经不止一次被媒体和大众提起,且每次有此类消息都会引起一段时间和一定程度上的网友共鸣,而声响“最大”的就是:当我们得知一些青年优秀教师(比如于娟等)被天妒英才之时,倍感可惜。

于娟:《此生未完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

但更加无奈的是,我们一边感慨生命之不易,一边又要继续遵守“制度性的要求”,伏案工作,不得消停,因为“我们是知识劳工”。为何如此?在学科排名与高校排名等各种量化考核的氛围下,不扮演这样的角色又能怎么办?

即便如此的残酷,但,我们也看到了,至今依然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想进高校,哪怕是硕士毕业后到学校做行*岗都可以,这是为何?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还是兴趣所致和驱动?或是“没有更好的选择?”等等。

在我看来,大学就好比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因“压榨式的考核形式”而气喘吁吁,但很多人未必想出来。他们为了避免身体亚健康,避免苛重的考核压力时,就会换个轻松点的环境待下去,或是佛系一些的面对人生。这就是学界所说的“策略主义”()。

如今,进入高校的门槛越来越高,比如要求留学的博士,或者本科限于/,不明说,但暗着做,因为说出去就违背了某些规则。但,事实上,高校为了发展,有时候也无可奈何。因这直接关系到任免机制中的“*绩”问题,尤其是一把手和主要的领导干部。如他们是公司的老板,老师是公司的员工,最终就是不断的压榨员工换取老板的升迁,后者吃肉,而前者喝汤。但,汤就一定比肉更能补身子?未必,汤喝多了容易饿的快。所以,身体也就不如从前。

职业定向:

继续留在本行内接着干

年左右,一位港大(香港大学)的博士后曾这样给我说过:“你越是往上走,越是选择的空间小。”当初我并不清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当我自己身处高校之后,才觉得这句话的确是真理,尤其是对于文科来说。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读博士的人来说,基本上都会选择科研这个路,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不同,例如,在CUHK,我遇到过一位学工科的博士生,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今后进大公司,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i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