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预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ldquo五福rdquo看中国 [复制链接]

1#

以“成功”来定义“幸福”,是现代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成功”是一个躁动的符号。它看重成绩和功效,不问本心,也不关心过程。搭乘在“成功号”列车上,相互攀比胜人一筹方可安顿心灵,拼杀闯荡大富大贵才能挣回脸面,疯狂享受肆意挥霍便不悔此生一遭,中途下车半路掉头要遭社会质疑声讨。成功了,就幸福了。作为大众摩肩接踵追寻的对象,“成功”以强势话语淹没了国人传统的幸福观。

跳脱出“成功”语境,回看国人对幸福的美好期待,人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四喜”“五福”等字眼。所谓“四喜”,即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所谓“五福”,有不同的指称,有人说“五福”指福、禄、寿、喜、财;在这之外,比较古老的“五福”记载见于《尚书·洪范》里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寿,乃五福之首,指一个人活得长久。在饱受饥寒交迫、战乱频仍、医学水平落后以及其他天灾人祸之苦的古代,一个人能够正常衰老、死亡简直是天大的福气。若参照一些学者的统计,古人平均年龄——先秦18岁、汉朝22岁、唐朝27岁、宋朝30岁、清朝33岁——在现代看来简直妥妥地属于夭折。有趣的是,在现实另一边,人们还想象了极其高寿之人,例如岁的彭祖(有人认为岁是“小花甲计岁法”计算的结果,换算到今天的历法实际应是岁)。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大意是想告诉人们活着即便苦痛也还有一丝希望,而死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在民间,高寿之人,备受周围人的羡慕和尊敬,而且在他们逝世时,还会享受喜丧的特殊待遇。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升,现代社会早已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长寿之人。但让人同时心生忧虑的是,现代人包括年轻人在内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不规律的作息、生存生活的压力、不健康的饮食等等使得人们的身心状况阴晴不定,一不小心就可能积“差”成疾,临受大病之灾。

富,指财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钱。与“富”经常在一起搭配的一个词叫“贵”,即人们喜欢说一个人是富贵之人。儒门老祖宗孔子未能免俗,他也会说“君子爱财”,“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那么,问题是,在一个变态痴迷富贵的社会中,如何合理地看待“富贵”呢?宋儒张载《西铭》里的“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讲得蛮好。人生在世,与万物一起,参天地之化育。剥离附着在“富贵”身上的价值内涵,如同荀子讲的,“人之情性”就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一个人追求富贵无非就是想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过上吃穿不愁的生活。卢梭在《论不平等》里也明确提到,自我保存和追求幸福是人类的首要自然法则。富贵,不仅可以满足人生存的基本需要,还能让人活得更好。但是,反过来,如果人们将富贵作为人生的目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那就会使自己成为富贵的奴隶,本末倒置了。

康宁,是健康安宁的意思,既指一个人身体没有疾病,也同时指人的心灵宁静不受纷扰。这是对一个人幸福状态的描述。身体健康就不说了,重点谈谈安宁。在国人的观念中,安宁不仅意味着人能克服物性彰明人性,安宁还能帮助人走得更高更远。孔子就发现,如果一个人做不到克制情感,那他的一生将处在不同表现形态的躁动之中,所以他总结,要成为君子得遵循三条戒律:“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争;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用现在的话说,君子青壮年时不要争强好胜,等老了也不要志在必得。这样的观点怕是今天的人难以接受。不过我们也可以辩护说,孔子担心的其实是过度的“争”“斗”“得”,是将人引向深渊的“争”“斗”“得”。诸葛亮《诫子训》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正面提出人在淡泊宁静的心境下,才能看清自己想要什么,也才能摒除世俗纷扰,直道前行。

攸好德,是修养德性,践履德行的意思。这一条别看在“五福”里位置稍靠后(倒数第二),但意义非凡。儒家讲究“德福配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