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预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1,我在互联网大厂目睹了减糖潮 [复制链接]

1#

在北京五环外的后厂村路上,有个中关村软件园,虽然白天你在园区看不见多少人,但是停放在路边成群的共享单车和电动车都在告诉你,这里是每平方公里产值亿的地方。

最近奇怪的是,笔者发现在距离软件园还有一段距离的、新开放的百旺公园,工作日中午突然来了许多年轻人遛弯,他们也不拿着咖啡、也不捧奶茶,只是单纯散步,经过他们身边,听到几个简单的词汇就知道他们是大厂人,而且还是技术。

要知道在外界对大厂的传统认知里,这可是“工作不饱和”的象征,而且中关村软件园有自己的公园,中午都看不见几个人影,这些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1.

/程序员为何最热衷“减糖”?/

前两天中午,笔者终于忍不住好奇问了问他们中午来将近一公里外的地方散步的原因。

原来这些年轻人自发组成了一个“后厂村减糖小分队”,为了抵制在软件园里遛弯还能买到奶茶、咖啡,还有便利店的诱惑、舍近求远,来一个周围啥都没有的地方锻炼。

对于这些程序员来说,“后厂村减糖小组”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虽然工作已经很“卷”了,但是减糖比赛“不卷”,不用每天去撸铁,而是每个人量力而行,每天“打卡”减糖和运动,说自己今天拒绝了什么糖的诱惑,群里的成员们互相监督。

怪不得元气森林的《减糖用户消费行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里显示,程序员是减糖主力军呢。从《报告》中的行业来看,减糖用户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医疗、教育、金融、传媒行业。

在职业上,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工作者是减糖的主要人群。其中,公司职员占到减糖群体的一半以上。大学生、医务人员、公务人员紧随其后,而在公司职员中,设计师、销售和程序员又成为了最“怕糖”的三个具体职业。

笔者也对程序员的“糖渗透度”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将自己定位在百度科技园,虽然后厂村已经够“美食荒漠”了,但打开外卖软件还是发现周围3公里左右的奶茶、咖啡外卖不下10家,而有着轻食招牌的店仅有5家,怪不得程序员们抵挡不了糖诱惑啊。

而谈及为什么减糖生活最能打动程序员?《报告》显示,减糖行为正在让这些年轻用户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因为人们在有意识地减少糖摄入量以后,生理、心理和行为上都可能发生积极变化。在受访者中,66%的用户表示减糖之后“感觉身体更轻盈,精气神十足”;54%的用户表示“工作学习时头脑更清醒”;41%的用户表示“皮肤好了”。此外,血糖降低、更自信、痘痘消失、脱单也成为了减糖用户的热选关键词。

而且随着这些减糖、控糖的优点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减糖还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2.

/超六成女性选择主动减糖/

很多人可能也有这个发现,有些人年纪不大、却着急减糖,每顿饭不吃精米精面、都吃低GI值的食物。

当下,低糖、低油、低脂、低盐正在成为全球公认的健康饮食方向。尤其对糖的担忧,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年)》,提倡到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实际上,目前中国的人均摄入量远高于上述标准。

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足足有1.亿的人患有糖尿病。而在这1.亿人里面,至少有万人,在18到29岁之间;有万人,在30-39岁之间。

以前我们觉得糖尿病离自己很远,实际上糖尿病大有年轻化的趋势。

笔者了解到,“后厂村减糖小分队”的发起者今年只有29岁,但是已经得了3年糖尿病,还是当年有一阵子暴瘦在体检中发现的,后来因为糖尿病经历了好几次相亲被拒。

不久前广州日报也报道,深圳的一名程序员小林只有26岁,最近两年体重从斤涨到了斤,也得上了糖尿病。而且小林发现自己得糖尿病的契机也很奇特,居然是因为看到尿迹周围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蚂蚁,然后用手沾了点尿液舔了一下,发现比绿茶还甜一点。

《报告》也印证了减糖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从年龄上看,减糖用户中30岁以上人群减糖意识最强,其中18岁-39岁之间的减糖人群占比达到68%,是减糖的主力军。

《报告》分析认为,30岁以上用户群体最怕糖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开始感受到身体状态变化和亚健康威胁。随着身上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变重,他们也希望通过减糖饮食来保持身体健康。

此外,调查还显示,女性比男性更热衷于减糖。在被调研的减糖用户中,65%的女性会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减糖产品,而主动减糖的男性只有35%。

从地域上看,《报告》援引权威部门相关数据显示,国内最爱糖的区域并非江浙沪或广东,而是广袤的西部地区。在人均食糖消费量TOP5中,西藏、重庆、四川、甘肃等西部省市独占4席,“霸榜”效应明显。

其中,西藏居民人均食糖消费量为全国各省最高,年人均消费量为4千克;以嗜辣著称的重庆地区居民紧随其后,人均食糖消费量为2.7千克;唯一不属于西部地区的黑龙江以1.8千克人均消费量位列第三。

3.

/天然代糖改变传统饮料市场格局/

减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健康、自律的人生态度,无糖饮料则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健康中国行动(-)》指出,要推动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健康责任,进行“低糖”或“无糖”的生产。推进代糖使用与产品创新,成为行业变革的新风向。

《报告》调查显示,42%的减糖用户表示坚持减糖饮食超过3年,35%的用户表示坚持减糖超过一年,表示刚开始减糖的用户为22%。

为什么选择减糖饮料或者无糖饮料?调查显示,66.8%的受访者希望控制体重,55.7%的受访者希望改善皮肤,24%的用户表示有糖尿病或相关疾病,只有19%的受访者是追随别人的行为。

《报告》显示,减糖用户选择无糖饮料的生活场景非常多元化。除了独自饮用外,他们也愿意和他人分享无糖饮料,并借此拉近彼此社交距离,这就让元气森林无糖饮料,成为了当仁不让的“社交货币”。

迄今为止,元气森林共推出19款不同口味的无糖气泡水。在受访者心目中排名前五名的分别是白桃、卡曼橘、夏黑葡萄、冬日草莓和海盐菠萝。其中,元气森林今年冬限定款冬日草莓口味,刚推出不久就获得了许多减糖用户的喜爱,直接进入TOP5榜单。

自从元气森林推出白桃味、卡曼橘味气泡水,在食品饮料行业直接掀起了白桃卡曼橘风潮,今年的春糖会上,有位晋江饮料厂的参展老板对笔者表示:“谁家要是不做个白桃味的小零食小饮料出来,那都不好意思来参加。”

所以元气森林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也就不足为奇啦。

其实,关于正确减糖,年轻人们也是挑剔的,并不是得每天苦哈哈的喝着美式;也不是喝什么都得喝不出甜味,其实在健康之余,减糖用户对无糖饮料的口味和口感也有诸多要求。

《报告》显示,超六成减糖用户要求饮料口感自然不假甜,另外添加剂更少、营养物质更多、使用天然代糖更安全、产自知名品牌,是主要选择标准;还有58%的用户会选择尽量少放或不放添加剂的无糖饮料,此外还有44%的人关心使用的代糖是否安全。

在《报告》中受访的减糖用户中,有35.5%的人表示减糖后饮食口味变得清淡;33.6%被调研者表示不再渴望高糖食品;28%的减糖者已完全放弃含糖饮料。这就让代糖成分的安全成为了减糖的核心,元气森林除了精准定位无糖饮料市场之外,还在产品研发上坚守的理念就是安全。

中科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的数据显示,相比早期大量使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安赛蜜等),近年天然甜味剂占比正在逐步攀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天然糖醇安全性正在获得更多减糖用户的认可。

饮品安全、好喝、健康的大前提,给了专注于无糖、减糖饮品打造的元气森林破圈推广的机会。在这几年,元气森林的品类不断开发,从最开始的气泡水被部分消费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