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简称“榕”,别称榕城,是福建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截至年,全市下辖6个区、6个县、和1个县级市。福建美食,以福州菜肴和闽南菜肴为代表的闽菜,在中华民族烹饪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素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口味清鲜、重汤重味著称,尤以善制山珍、巧烹琳海鲜见长。
建瓯板鸭,建瓯板鸭形、色、香、味俱全,制工精细、风味独特、食用方便,在清朝已久负盛名,深受南北吃货的青睐。福建建瓯板鸭与南京板鸭、四川建昌板鸭、南安板鸭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板鸭”。
海蛎饼,是一种福建风味美食,流行于福建沿海的福州、莆田及宁德一带。海蛎饼是用米粉(浆)、黄豆粉(浆)为原料,属于油炸类小吃。口感酥脆可口,形似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馅鲜,可单独当零食吃。用大米和黄豆粉将海蛎肉、猪瘦肉、芹菜馅包起来炸制而成。成品为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味荤,风味佳美。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炸蛎饼
千页糕,“千页糕”,是福建大名鼎鼎的特色面点。选用中筋面粉制成的甜点。多层美观,油香软润,入口溶化。常被选作筵席的甜点。
烧肉粽,烧肉粽是闽南端午节的应节食品。也是福建的特有小吃。“烧”在闽南语中是热乎乎的意思。传统烧肉粽要用五花肉、莲子、香菇、虾米、鸡蛋,肉要先卤一下,糯米则需先炒制。福建泉州的烧肉粽历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润不腻,精工细作等特点。
无燕不成宴,太平燕,你吃过吗?福建风味小吃中,太平燕是最具特色的美食,太平燕也称扁肉燕,是长乐风俗中的喜庆名菜。长乐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太平燕”一词学问大,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太平燕是将猪五花肉剁成肉泥,加虾干、味精、香菇、葱头、老酒拌成馅料。将燕皮捏紧然后,将骨汤煮沸,倒入太平燕,再淋上芝麻油即可食用,其味更香脆可口。
沙茶面,沙茶面源于东南亚的汤类面食小吃,福建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也是大部分华侨的主要祖籍地,人们的生活中有外国商品而沙茶就是其中一种。沙茶面的味道重点在于沙茶酱,至于其他的海鲜、肉类、鱼丸都是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来加的,每一个店家都会有自己秘制的配方和配料。
面线糊,福建泉州是面线糊的发源地,而后传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小吃,面线糊汤底清鲜而味美,其次是美味汤底,用猪大骨和蚝干、蛏干等小火熬制出清爽不油腻、清鲜不浊乱的海鲜汤底,再加入面线慢煮成面线糊。吃的时候再依各自口味,加入各色海鲜、猪红、油条、猪杂等等与面线糊搭配出层次丰富的饱满口感。这道菜清淡可口,吃起来也是非常的细腻,很多老人小孩特别喜欢吃。建议白血病人可以经常吃,对治疗贫血有很大的作用。
七星鱼丸,鱼丸是福建著名的汤菜之一,它是用鱼肉、瘦猪肉、虾干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色泽洁白,有弹性而不腻,馅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那一颗颗雪白的鱼丸,漂浮于汤面,如满天星斗布于空间。因此,海外华侨把它称为“七星鱼丸”。
佛跳墙,佛跳墙是福州的首席名菜,已有多年历史,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州名菜馆聚春园于清代同治年间首创。食物种类繁多,将各种山珍海味汇聚一堂,鲍鱼、海参、鱼翅、鱼肚、鱼唇、蹄筋、火腿、瑶柱、冬菇等28种原料煨制而成,食物都是上等食材,烹制过程同样需要严格操作,这样制作出的才能保证营养不流失,荤香浓郁,汤浓鲜美。
鼓山风景名胜区鼓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东部,闽江北岸,离市区7.5公里。据传山上有巨石如鼓,每当风雨大作,便簸荡有声,故名。绝顶屴崱峰,海拔.3米。峰岩秀拔,峡谷幽雅,古树名木郁郁葱葱。在众多的峰峦岩洞中,以屴崱峰、白云峰、喝水岩、白云洞、达摩洞等尤胜。还有溪洞峡谷,如鳝溪、磨溪、鼓山溪等,有的溪水奔泻,有的细水长流,鳝溪瀑布更是壮观;典型的峡谷如喝水岩、灵源洞被称为“谷中之谷”。